如今,在以B站為代表的青年文化圈中,出現了一種“破圈”現象,即原來一些局限于某一群體的圈子,打破了固有的界限,與其他群體相互交流。這種“破圈”現象也反映出了當下青年社交與心態上的變化。
日前,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wenjuan.com),對1957名18-35歲青年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94.6%的受訪青年有興趣圈,僅17.3%的受訪青年只想待在原有圈子里,77.4%的受訪青年認為應該勇于“破圈”,嘗試多元文化。
受訪青年中,男性占46.1%,女性占53.9%。來自一線城市的占32.4%,二線城市的占48.4%,三四線城市的占16.9%,城鎮或縣城的占1.8%,農村的占0.5%。
94.6%受訪青年有興趣圈
北京某高校文學專業研二學生劉妮(化名)非常喜歡傳統文化,讀詩詞、彈古琴都是她平時喜歡做的事情。在本科期間,她加入了學校的詩詞社團,和社團同學一起討論詩詞文化。劉妮慢慢發現,近些年傳統文化圈有了“破圈”發展的勢頭,“傳統文化借助新媒體的形式,有了更多的傳播渠道,比如我們社團里既喜歡音樂又喜歡詩詞的同學,會把詩詞用歌曲的形式唱出來,再拍視頻放到社交媒體上傳播”。
劉妮也發現,如今有更多人愿意接觸傳統文化了。“以前年輕人可能對國粹不太感興趣,但現在有不少綜藝節目會請國粹的傳承人參與,讓更多人有了解傳統民俗文化的機會”。
調查顯示,94.6%的受訪青年有興趣圈。42.2%的受訪青年表示自己愿意“破圈”,大大高于只愿意待在原有圈子里的比例(17.3%),還有40.5%的受訪青年會視情況而定。
交互分析發現,受訪男性愿意“破圈”的比例(43.5%)高于女性(41.1%),二線城市受訪青年愿意“破圈”的比例更高(43.1%)。
在北京某私企工作的潘文(化名),是某視頻平臺的“重度愛好者”,他開了視頻平臺的年會員,閑暇時間就在平臺上刷視頻,他覺得“破圈”是現在年輕人中比較流行的趨勢,“就拿我喜歡看的幾個UP主的視頻來說,大部分都是以傳播知識為主的。他們用風趣幽默的形式,把自己領域的專業知識,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呈現出來,降低了專業知識的傳播門檻,更容易被理解”。
今年28歲的白樂(化名),從高中畢業開始接觸滑雪運動,到現在已經有近10年時間了,在這個過程中她接觸了很多有共同愛好的朋友。白樂覺得,以前冰雪運動是個相對小眾的圈子,隨著冬奧會的臨近以及冰雪產業的發展,冰雪運動正在走向大眾化。
你覺得現在有哪些比較亮眼的“破圈”嘗試?61.2%的受訪青年選擇了“傳統”圈加入現代元素,54.0%的受訪青年認為是“高冷”圈嘗試接地氣的方式。其他方面還有:“小眾”圈走進大眾視野(51.2%),“民族文化”圈走向世界(47.8%)等。
77.4%受訪青年認為應該勇于“破圈”
潘文覺得,青年“破圈”可以豐富知識、拓寬眼界,“當一些知識打破專業限制,能讓更多人接觸到,獲得新的認識。像我一個理工科出身的程序員,看了很多科普類的視頻,現在對法律、經濟、哲學都很感興趣,也愿意跟一些新認識的朋友去討論、交流”。
在北京從事插畫工作的趙鵬(化名)覺得,“破圈”是促進交流的過程,“當提到青年的‘圈子’文化,可能會想到‘隔行如隔山’,每個圈子有自己的運行模式,甚至還發展出‘行話’‘術語’,這些是圈子本身非常鮮明的特點,但也有可能會變成自娛自樂,造成不同圈子之間的隔閡”。
對于“破圈”產生的效果,調查中,66.8%的受訪青年認為可以增強文化融合,55.3%的受訪青年覺得可以促進不同群體交流,54.8%的受訪青年覺得可以打破刻板印象,53.5%的受訪青年覺得可以豐富圈子內容。其他方面還有:注入新的發展動力(39.6%)、收獲更多關注度(34.3%)、減少代際隔閡(19.1%)等。
“傳統文化在‘出圈’的過程中,我發現不是年輕人對傳統民俗不感興趣,而是缺乏將他們聯系起來的紐帶。”在劉妮看來,不斷“破圈”的過程,就是在探尋更多可能性的過程,“現在很多年輕人依托互聯網發展興趣愛好,‘破圈’的跨界融合可以讓網絡文化有更多發展。”
調查中,77.4%的受訪青年認為應該勇于“破圈”,嘗試多元文化。其中,女性受訪青年認為應該的比例(77.8%)高于男性(76.9%)。
“我認為,‘破圈’是青年的自我成長、自我突破。”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副研究員楊斌艷分析,依托興趣形成的小圈子,對于年輕人的成長非常重要,是他們同輩認同、社會交往、情感交流、伙伴關系的重要載體和渠道。青年有勇氣、有膽識突破原有的圈子,發展新興趣圈是很好的事情。“新力量的加入和不同興趣圈的融合,不僅使‘破圈’的年輕人有了新的發展,也可以為原有的圈子帶來新的理念和文化。在整體上會增加青年的包容度、多元性和靈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