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近日,一名“老師”同時出現在幾家在線教育機構的網絡視頻廣告中,有時自稱“教了一輩子數學”,有時又說“做了40年英語老師”,引起廣泛關注。媒體調查發現,這名“老師”實則是廣告供應商找的演員。
點評:近些年來,在線教育發展迅速,成為教育行業的又一風口。尤其是抗擊新冠疫情期間,在線教育按下了快進鍵。疫情防控期間,多個在線教育應用的日活躍用戶數達到千萬以上,我國在線教育用戶已達4億多。
行業的急速發展吸引了資本的大量涌入,帶來了競爭的加速,眾多在線教育機構使出渾身解數,以打響品牌,吸引用戶。進入“燒錢模式”的在線教育一路狂奔,然而,不少機構存在虛假宣傳、師資良莠不齊等現象,有的機構遭遇經營危機導致家長退費難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在線教育的品質、口碑。
在線教育如何做到既走得快又走得穩?首先需要在線教育機構高度自律,守住課程與教育產品的品質底線,不要因為資本涌入就淡化教育屬性,在教學過程中堅持“以人為本”。狂奔的在線教育還考驗著相關管理部門的智慧與魄力。面對新問題、新現象,要及時研判,加強多渠道日常監管,嚴格審查把好入口關,同時對違法違規機構曝光警示,引導培訓機構規范經營。
無論時代如何變遷,科技怎么進步,教育育人的本質不會改變。在線教育要想行穩致遠,需在教學品質上下功夫,守住質量才能贏得未來。
新聞:近日,河海大學對125名博士研究生予以退學處理。無獨有偶,年前江陰職業技術學院有11位學生被取消期末考試資格,學校表示對學生的畢業資格也將進行嚴格審查。
點評:從博士研究生被勸退,到職校生被取消考試資格,這都釋放出一個明確信號:指望“混”張文憑的同學,該醒醒了。
在基礎教育階段,不少學生習慣了被“規劃”和管理,沒有自主學習、自主管理的意識和能力。一些學生考上大學后就進入放縱狀態,渾渾噩噩度日,輕輕松松畢業,稀里糊涂走向社會。高水平大學建設的關鍵是優秀人才的培養,大學要提升辦學質量,必須合理“增負”,嚴把出口關,這正在成為社會的共識。
大學教育不再“散養”,這一風向標的改變,意味著不管是本科生還是碩士、博士研究生將很難輕松混文憑。此前,教育部明確表態高校要堅決取消畢業前補考等“清考”行為。不少高校“動真格”,下狠心“處理”了一批“混日子”、學業不達標的學生。就連以前向來“寬進寬出”的職業學校,也逐漸收緊了“出口”,江陰職業技術學院嚴查學生畢業資格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這不僅是對“混日子”學生最嚴厲的懲罰,有助于維護學歷學位的嚴肅性和含金量,更是對在校生的警示,畢竟讓學生遠離舒適區,才是對學生真正的關愛。
不過,落實“嚴進嚴出”,絕不僅僅是簡單地在出口環節淘汰學生,學校應當將質量控制貫穿人才培養的全過程,通過因材施教,提升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創新能力,進而構建一個良好的教育生態,讓學生畢業之后不僅能拿到一紙文憑,更重要的是學到一身本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