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春招季“金三銀四”的來臨,招聘者和求職者紛紛開始綢繆行動。但相比起大多數的國內高校應屆生來說,在疫情之下,學業和就業如何兩全是對眾多歸國留學生的一大考驗。
“從去年開始我和我的同學都在努力修學校的課程學分,想辦法盡量早點回國。”就讀于渥太華大學的碩士研究生李翰(化名)告訴北京商報記者。“原本我在加拿大的時候就在準備實習,但是受到當時疫情的影響,很多歐美公司在裁員或者停止辦公,大部分公司也都停止了對實習生的招聘。”
由此,李翰不得不對自己的留學生涯進行了重新規劃,并于去年12月結束了最后一門課程。被打亂求學計劃和求職的節奏,是很多留學生在去年和今年面臨的生活變化之一,而像李翰這樣早做打算、提前回國的留學生也不在少數。
國外疫情形勢的嚴峻和國內疫情防控的向好,激發了眾多留學生回國就業的動力。據BOSS直聘于近日發布的《中國留學生回國就業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自2020年下半年以來,在國內尋找工作機會的海歸人才規模同比增長了103%。此外,和2019年同期相比,回國求職的人群還呈現出一定的高知趨勢。擁有海外高校碩士和博士學位的人才規模較2019年同期出現增長,其中,碩士增長了1.6倍,博士增長了1.2倍。
越來越多的高端人才開始將目光瞄向國內的就業市場,在BOSS直聘研究院院長常濛看來,國內經濟的持續強勁復蘇也創造了更多就業機會,進一步刺激了留學生的回國需求。
歸國留學生數量增加,但是求職過程中仍面臨不少阻礙。李翰告訴北京商報記者,相比國內的應屆畢業生,留學生們缺乏大型校園招聘會這樣的求職通道。
在沒有招聘會之外,李翰的求職還遇到了種種意料之外的狀況,有公司取消了招聘計劃,也有公司提高了招聘門檻。“往年和我競爭的可能就是一些普通學校的學生,但今年名校生的比例太大了,很多牛津、哈佛畢業的學生都在和我們競爭一樣的崗位。”
李翰坦言,盡管在求職過程中遇到了各種困難,但這在一定程度上也逼著他發掘出了更多渠道。海投,是不少留學生在平臺求職采取的主要策略。“我初期的崗位篩選很簡單,就是打開招聘平臺,把所有差不多的公司和崗位都投一遍。”陸續投出幾十份簡歷后,他進入了七八家公司的面試環節,最后也順利拿到了深圳某互聯網公司產品經理的職位。
“相比于國內的應屆生,留學生們在求職主動性上往往更加主動”,常濛指出,“這主要表現在留學生的求職意向更加明確、與招聘者溝通的主動性和針對性更強這幾個方面。”
和李翰的成功入職不同,另一位留學生齊森(化名)的求職路似乎更坎坷一點兒,目前他仍舊奔波在找工作的路上,專業度不匹配、缺乏實習經歷成為他找工作時遇到的最大難題。“我研究生的專業是系統科學,這是一門橫跨計算機、經濟學和電子工程的交叉學科,但這個專業不屬于純技術專業,而且國內也沒有與之對應的專業。”在經過一番考量后,齊森把求職目標放在了金融領域,但經歷多次面試后都鎩羽而歸。
在經歷過失敗后,齊森正在重新潤色簡歷,他的下一步計劃是調整求職方向,目標從純金融崗位轉向更為綜合化的崗位。“既然我的專業是一門交叉學科,那么可能在更綜合的崗位上,我的競爭優勢更大一點兒。”
對很多留學生來說,在體驗過不同的文化環境和學習體系后,他們對求職崗位的選擇往往出于愛好、發展、專業匹配度等多維度的考量,部分崗位和領域也成為了留學生們扎堆競爭的熱門。北京商報記者從《報告》中發現,金融、互聯網技術和教育類是當下海歸最集中選擇就業的三大類崗位。
此外,隨著國內經濟的發展和復蘇,更多海歸人才進入了實體經濟行業。從具體數據來看,自2020年下半年以來,選擇制造業(135%)、供應鏈/物流業(132%)、醫療行業(112%)的海歸比例顯著增長。常濛表示,“留學生們在語言溝通能力、國際化視野和學習的敏銳度等方面表現較好,這是他們的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