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改委印發《“雙一流”建設成效評價辦法(試行)》(以下簡稱《辦法》)。成效評價結果將按不同評價方面、不同學校和學科類型,以區間和梯度分布等形式呈現建設高校和建設學科的綜合評價結果,不計算總分、不發布排名。綜合評價結果將作為下一輪“雙一流”建設范圍動態調整的主要依據。
“成效評價是對建設高校及其學科實現大學功能、內涵發展及特色發展的多元多維評價,其設計與大學排名、學科評估及績效評價等有顯著不同。”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負責人介紹。
《辦法》明確,成效評價遵循一流目標,關注內涵建設;分類評價,引導特色發展;以評促建,注重持續提升。值得注意的是,《辦法》將“以需求為導向”列入評價原則。考察建設高校在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探索前沿科學問題和解決重大社會現實問題等方面作出的重要貢獻,尤其是基礎研究取得“從0到1”重大原始創新成果的情況??疾炝⒆銉瀯輰W科主動融入和支撐區域及行業產業發展的情況等。
具體評價要求包括人才培養評價、教師隊伍建設評價、科學研究評價、社會服務評價、文化傳承創新評價及國際交流合作評價。在流程上,首先由建設自我評價,再由教育部委托相關機構分別開展定量數據處理、定性評議、第三方評價結果比對等工作,“雙一流”建設專家委員會最后形成綜合評價意見。
成效評價結果將按不同評價方面、不同學校和學科類型,以區間和梯度分布等形式呈現建設高校和建設學科的綜合評價結果,不計算總分、不發布排名。綜合評價結果作為下一輪“雙一流”建設范圍動態調整的主要依據。
“‘雙一流’建設強調動態調整,堅持滾動競爭、優勝劣汰、注重持續改進的價值取向,明確將建設成效評價結果作為下一輪建設范圍動態調整的主要依據。對實施有力、進展良好、成效明顯的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加大支持力度;對實施不力、進展緩慢、缺乏實效的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減少支持力度。這有利于避免以往建設項目實施過程中產生的身份固化和‘貼標簽’現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北京師范大學教授鐘秉林談道。
2015年,國務院公布《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雙一流”建設拉開大幕。經篩選,首輪建設確定建設高校137所、建設學科465個。
根據“雙一流”建設的總體方案,建設分為三個大階段,三個節點分別是到2020年、到2030年和到本世紀中葉,并以五年一輪推進。教育部曾回應稱,首輪建設2020年結束,將根據期末建設成效評價結果等情況,堅持質量、水平與需求相統一,動態調整下一輪建設范圍。“不搞全覆蓋,不搞終身制,不搞安排照顧。”
在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看來,我國推進“雙一流”建設的目的,就在于克服985、211建設的弊端,其中的最大弊端就是身份固化。985、211工程啟動之初,也只是建設工程,但在建設過程中卻變為了大學的等級、身份,這不但導致大學競爭的不平等,也催生了學歷歧視。
早在2013年,教育部就曾發文,要求凡是教育行政部門和高校舉辦的高校畢業生就業招聘活動,嚴禁發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樣的招聘信息,嚴禁發布違反國家規定的有關性別、戶籍、學歷等歧視性條款的需求信息等。但直至今日,類似要求還頻繁出現于各類招聘啟事中。在部分地方,畢業于“雙一流”高校也逐漸成為企業或地方招聘引才的新標準之一。
“雙一流建設與之前985、211不同的是,要引入淘汰機制,公眾關心的是有多少學校會被淘汰,如果沒有任何學校被淘汰,而是在原來基礎上新增,那就把雙一流變為了身份,重蹈此前覆轍。此外,誰來進行評價也很關鍵,是行政主導還是第三方評價。最擔心的就是評價都是取得優異的成績,就如清華之前宣布已經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引起輿論強烈反彈。”熊丙奇告訴北京商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