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報道,每逢新學期開學,不少學校上演“排座江湖”,很多班主任為重新排座位而煩惱。盡管老師再三強調,排座只看男女搭配、個子高低,但家長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座位焦慮”。
“前排坐著學霸,后排坐著學渣……小透明靠邊坐”“坐后排舉手老師都裝看不見”……藏身家長“座位焦慮”背后的是緊張焦慮的心態,更是對教育資源分配不公的擔憂。
《中國青年報》曾針對1834名中小學家長做過問卷調查,其中,73.6%的受訪家長為孩子的班級座位問題煩惱過。就在幾年前,央視春晚小品《搶C位》也真實地還原了家長為孩子“搶C位”到底有多拼:
小品里,家長不只為爭搶好座位“各顯身手”,為孩子付出也是竭盡所能。有的家長賣掉大房子換成50平方米的學區房、辭職在家“雞娃”;有的家長為了讓孩子上好學校打三份工,卻幾個月見不到孩子一面,連孩子幾年級了都不知道,開家長會走錯教室……啼笑皆非的情節,引發很多人的共鳴,也反映出社會對教育公平的另類呼聲。
保證優質教育資源配置更合理、分配更公平,嚴查“教育腐敗”,徹底杜絕“人情分配”“特權分配”,才能把家庭從無休止的內卷化焦慮中釋放出來,讓孩子有更多自由發展的空間,不必都盯著C位使勁兒,被迫擠上同一座獨木橋。
責任編輯:QL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