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后“3點半”問題由來已久。下午3點半之前,孩子在校學習;3點半之后,孩子在家生活。但是,由于作息時間不匹配,許多家長沒有辦法接孩子,不得已把孩子送進各種托管班和課外輔導班。大批孩子進入培訓班,又引發了“提前學”“負擔重”“傳遞焦慮”等問題。
據教育部官網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0月,全國已有30個省份出臺了中小學課后服務政策,36個大中城市(4個直轄市、27個省會城市、5個計劃單列市)66.2%的小學、56.4%的初中開展了課后服務,43.2%的小學生、33.7%的初中生自愿參加了課后服務。但是,自相關政策發布伊始,就一直伴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聲音:有些家長舉雙手贊成,一些家長卻不買賬。同時,不少中小學教師也表示,教學工作已經十分繁重,再增加課后服務,無疑“雪上加霜”。
從我所在地實行的課后托管服務看,一些家長對課后托管服務之所以不買賬,一個重要原因是課后托管服務不包含作業輔導。一些教師隨意占用這段時間講課,學生的家庭作業仍然要回到家里完成,課業負擔非但沒有減輕,反而有加重的趨勢。
此外,學生能否在課后服務時間完成當天的家庭作業,還取決于作業量的多少。教育部日前出臺的《關于加強義務教育學校作業管理的通知》明確要求:“嚴控書面作業總量。學校要確保小學一二年級不布置書面家庭作業,可在校內安排適當鞏固練習;小學其他年級每天書面作業完成時間平均不超過60分鐘;初中每天書面作業完成時間平均不超過90分鐘。”如果課后托管服務與當地正常下班時間一致,學生不僅可以完成規定量的家庭作業,學有余力的學生還能利用這段時間參加學校組織的特長班,發展興趣愛好。
有鑒于此,我認為只要學校嚴格落實教育部的要求,在作業設計和布置上合理安排、科學規劃、嚴格把關,學生完全能夠在課后服務時間完成家庭作業。
首先,要合理安排課后服務時間。學校要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個體差異,把時間還給學生,在指導學生完成作業的同時,還要拓寬學生學習空間,組織一系列豐富多彩的課外文體、閱讀和興趣小組活動,發展學生的特長,促進學生健康發展。
其次,要科學規劃和設計作業。教師設計作業要堅持因材施教原則,分層、分類布置作業,確保每位學生都能完成規定量的作業:對于優秀學生,在完成基礎性、鞏固類作業的同時,可以讓他們嘗試做一些探究性、實踐性作業;對于中等生,要督促他們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基礎性作業;對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要布置一些適合他們學習水平的作業,并給予個性化的跟蹤輔導,提升他們的自信心。
再次,學校要嚴格把關,引導教師規范布置和批改作業。凡書面作業,教師要全批全改,并及時進行講評;要嚴格控制作業總量,嚴禁超綱、超量布置作業;課后服務時間主要用于學生完成作業,教師不得利用這一時間講授新課或進行集體輔導;不得額外布置家庭作業。
最后,要尊重教師需求,科學合理安排教師看管課后服務,切實減輕教師的工作和生活負擔。可實行輪班制,確保教師有充足的時間備課、批改作業、參加教研活動,合理安排自己的業余時間。對于孩子小、家庭負擔重等有實際困難的教師,學校要給予適當關心和照顧。
與此同時,家長也要轉變觀念,不能給孩子布置額外的學習任務,防止出現“校內減負、家長增負”現象。家長要豐富孩子的課余生活,利用每天晚上的閑暇時間進行親子閱讀,培養孩子的讀書習慣;可以根據孩子的興趣愛好,發展一項藝術或體育特長;或是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培養孩子熱愛勞動的良好習慣;要切實保證孩子的睡眠時間,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作者單位系山東省寧陽縣教育和體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