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孩家庭子女入學分散,導致接送負擔成倍增加,困擾著部分家庭。據媒體報道,福建省福州市擬在今年義務教育招生政策中增加規定,以盡量滿足家長需求,安排二孩適齡兒童到其哥哥(姐姐)就讀的學校就學。
保證適齡兒童免試就近入學,是各級人民政府必須履行的教育職責,也是適齡兒童應該享有的教育權利。就城區來看,實行免試就近劃片入學還面臨諸多問題,除符合就近入學條件的部分學生,還有一部分統籌調劑的適齡學生,如掛戶生和派位未中簽的隨遷子女。這部分學生多為城市邊緣群體的子女,占有的資源有限,是需要特殊關愛的受教育群體。
關注特殊群體,讓每一個孩子都能享受到優質教育,獲得均等的受教育機會,充分體現了社會的公平。入學政策覆蓋面廣、關注度高,既要滿足學生入學的需要,又要杜絕制度漏洞帶來的所謂“擇校現象”。統籌調劑學生,是對特殊群體的特殊照顧,也是就近入學之外的“特例”,必須嚴格管理,確保制度落實到位,真正服務特殊群體,惠及更多適齡兒童。
在統籌調劑的適齡兒童中,二孩子女家庭又面臨二次調劑的問題。調劑一般由教育主管部門依據學校學位空額隨機分配,這樣一來,二孩子女家庭很難保證兩個子女兩次調劑均在同一所學校,進而帶來“二孩異校”接送困難的現實問題。
在義務教育招生政策中增加“二孩同校”的規定,方便家庭接送,降低了家庭教育成本,切實解決困擾家庭的難題,這樣的制度設計更加人性化,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理念,值得肯定。
當然,在推行“二孩同校”政策過程中,在保證特殊群體學生受教育權的同時,還要全面保證教育公平,將操作置于陽光之下:建立健全資格審查與招生公示制度,杜絕特殊關愛政策成為制度漏洞,演變成為“擇校”的口子。
教育政策牽涉千家萬戶,每一項政策的出臺,關系到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這也是對教育管理者的考驗。在遵循公平正義、保證教育公平的基礎上,盡可能考慮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讓教育政策兼具制度剛性與人性關愛,制度才更具推動力與執行力。
(作者單位系安徽省宿州市埇橋區教育體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