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來,他像一束光,默默地照亮孩子求學的路;20年來,他像一團火,默默地溫暖孩子求學的心。他就是在湖南省保靖縣“托起大山希望”的山村教師賈光華。
苦難里“長出”愛心
2001年7月,一紙調令把中師畢業的賈光華放到了沒人愿去的保靖縣馬王村里。
馬王村“躲”在兩山對峙“夾皮溝”里,除了種點苞谷、紅薯、水稻外,當地老百姓沒任何經濟來源。土生土長的賈光華從小飽受了貧困的煎熬。因為家里窮,從小學到初中年年他都得靠老師一路救助。“老師的幫助讓我順利地完成了學業,我要把老師的愛心‘復制’下來,‘粘貼’到學生身上。”懂事的賈光華從小心里就裝滿了感激,心底就“長出”了愛心。
2003年9月,賈光華所在的教學點從大壩轉移到了客寨。
到客寨教書,最讓賈光華刻骨銘心的是孩子們遲遲不來上學。開學都兩個星期了,來校報名的學生才十幾人,不到總人數一半。“不能讓自己當年的‘時光重現’。”面對空蕩蕩的教室,賈光華沒有猶豫。
每天放學,一把手電筒陪伴他,翻山頭、走村寨,一家一戶動員,一個一個做擔保,這家工作做通了,又趕忙奔向下一家……
小井小寶兩姊妹是“困難戶”。姐姐讀書多年都沒交學費,妹妹讀書老師都不敢接收。賈光華沒有嫌棄,接連十多次推開了她們的家門,幫她倆墊付了學費。“在孩子們身上,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提起往事,賈光華眼里滾動著淚花。
“家長不是舍不得交這幾個錢,而是實在沒錢交。”這種處境,賈光華感同身受。于是,一種要拼盡全力幫助困難學生的想法油然而生。
就是這個簡簡單單的想法,讓賈光華往孩子身上舍得花錢。2004年6月,縣里搞語數知識競賽,第二天就要出發了,困難學生小霞因為沒錢交費用半夜跑到操場上哭。賈光華沒多想,替她墊交了所有費用。
“勸學他最積極,但收費他不肯‘出門’。”熟悉賈光華的人都曉得他這個“壞習慣”。
剛畢業那幾年,才300多塊錢工資,賈光華都花到了學生身上了。在家排行老大的他,下面三個兄弟還在讀書。父母希望他能余點“口糧”,讓兄弟們把書讀下去。但賈光華沒按父母的意愿去做,這事兒他一直有愧于心……
“薄臉皮”變“厚”記
“磨不下情面,拉不下面子,開不了口……”鄉里生鄉里長的賈光華本就是個“薄臉皮”,但為了山里的孩子,現在他的臉“厚”了。
2006年9月,因為縣里布局結構調整,不少師生都離開了村寨。快垮掉的學校只剩下個學生了。被推上馬王片區學校校長崗位的賈光華,毫不猶豫地接下了這副沉甸甸的擔子。
“把學堂的事、學生的事都攬起來。”徹夜難眠的賈光華“主動出擊”。
盡管當時手邊資源少,但賈光華還是“厚著臉皮”多次給學區、政府匯報。一次不行,兩次;兩次不行,三次。始終不言棄的他,終于要來了兩個資助名額。
2007年,中國麥田計劃到保靖縣開展助學活動。聽到這個振奮人心的消息,賈光華冒雨找到了愛心人士,將馬王小學的情況一一陳述。聽聞賈光華的描述,麥田計劃相關負責人臨時調整了行程,把時間都安排到了馬王村。不走不知道,一走嚇一跳,他們當場決定“出手”,讓8個特困學生享受到了“一年一千、一幫三年”的愛心資助。
嘗到這次“甜頭”,賈光華的膽量開始大了。只要為學生,只要有機會,他都會上。
2011年,聽人說保靖有個邊城愛心協會,賈光華“追”了上去,沒多久協會20多個志愿者翻山越嶺來到了馬王,走訪了馬王全部貧困學生,通過協會及時發布信息,很快10多名困難學生得到了“一年一千、一幫到大學”的資助。
在邊城愛心協會的協助下,賈光華又為馬王小學爭取成立了聯湘圖書室,愛心企業還捐贈了一套廣播系統、2臺電腦、1臺投影儀、60套學生課桌等共計8萬元的物資。隨后,賈光華又聯系上北京桂馨基金會,成立桂馨圖書室,不斷給學校添新書,累計資金達到了2萬元。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賈光華還聯系華中師范大學、吉首師范學院、復旦大學,每年暑期邀請支教大學生為孩子進行閱讀方法培訓,學生的視野一下子打開了。
從大山里出發,沿著愛的路線,賈光華“求愛”的腳步從沒有停下來。
搞“化緣”、“拉贊助”,賈光華喜歡做心里有底的人。每年暑假,賈光華都要上門把學生家庭走一次、訪一遍,了解一下學生的情況,摸一摸學生的底子,把這些學生信息“庫存”起來,為接下來的救助做好準備。
推開了“另一扇窗”
“馬王孩子、馬王小學,都是托了賈老師的福,沾了賈老師的光,才慢慢變好的……”到馬王,老百姓總是這樣一個勁兒夸賈光華。20年來,賈光華“穿針引線”拼盡全力給山里孩子推開了“另一扇窗”。很多愛心救助,因為賈光華就這樣自然而然地來了。
賈光華是個“因愛起舞、為愛瘋狂”的人,只要是救助學生他會奮不顧身。外面來人了,他熱情地端茶倒水、導航引路;愛心人士走訪,他忙前忙后,全程陪同,打起“飛腳轉”。他還從家里拿來上等菜、特色菜招待客人,讓他們把心留在馬王孩子身上。
在賈光華的不懈努力下,許多愛心援助匯聚馬王,直奔馬王孩子。在賈光華的感召下,學生家長也積極行動,兩位家長為學校爭取到聚劃算公司的愛心助學活動項目,給學生宿舍修建4個衛生間,同時捐贈了12臺電扇、40床學生棉絮等物資,總價值4萬元,極大地解決了學校食堂、餐廳加工間相隔太遠,刮風下雨雨水灰塵落入菜飯的問題。
2017年,外籍華僑大學生馬依依愛心助學,用自己的2萬多元稿費購買圖書捐給學校,成立馬依依圖書室,春節前又給孩子們贈送了價值1.6萬元的愛心奶。
2019年,為了改善學校飲水條件,馬王醫院彭濤醫生“做媒”引進白云山泉水廠愛心育苗工程,成立“白云山泉愛心育苗希望工程基金會”,專門解決孩子的吃水問題……
賈光華的舉動還感動了許多從馬王畢業的學生。母校學子彭恩海打工賺錢了,回家探親期間給140多個學生每人送了一雙棉鞋、兩雙襪子;母校學子田敏一次發動20多個商會成員集資20多萬元,為學校修塑膠跑道。
眾人劃槳開大船。20年來,“躲”在山溝溝里的馬王孩子沒有被貧困擋在校門外;20年來,“躲”在山溝溝里的馬王小學也被打磨得亮亮堂堂。
如今,因為工作原因,賈光華調到了“山那邊”水銀小學。但他愛的故事依舊在“山的兩邊”續寫,濃濃愛心托起的全是大山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