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傳統演出,戲曲正在通過多種方式培育市場,而走進校園增加孩子們對傳統戲曲的了解則成為重要一環。據北京商報記者不完全統計,近半年時間里全國已有10余所校園舉辦了戲曲進校園文化傳承活動,既有親身體驗,也有借助動漫等較受孩子們喜歡的形式講述戲曲知識的活動等。同時,教育部也剛剛成立戲曲教育指導委員會,來指導戲曲教育。在業內人士看來,若要提升孩子們對傳統戲曲的接受度,需要讓學生與戲曲文化親密接觸,針對不同年級的學生提供不同的戲曲教育,促使學生對戲曲文化“路轉粉”,結合歷史將戲曲重新編排,以“接地氣”的方式走進校園。
加速進校園
隨著大眾對弘揚傳統文化的重視,越來越多的戲曲走進校園,讓學生在學習之余感受戲曲魅力。
據北京商報記者不完全統計,近半年時間里全國已有10余所校園舉辦了戲曲進校園文化傳承活動。就在日前,由北京大學會議中心主辦,北京市曲劇團演出的經典劇目《北京人》《龍須溝》剛剛在北京大學百周年紀念講堂上演。北京曲劇作為新中國成立后在北京地區形成的新劇種,至今已有近70年的歷史。
除此之外,包括安徽省、陜西、湖南在內的多個地區,也紛紛進行“戲曲進校園活動”。登臺上演的戲曲《紅色永流傳》、《智取威猛山》選段、《蜀漢之殤》等多部作品,均深受學生們的喜愛。
剛接受完戲曲熏陶的李同學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希望學校能多舉辦戲曲進校園的活動,因為平時很少接觸戲曲,現在可以在學校近距離觀看戲曲表演真的太好了,即使不能完全理解戲曲表達的內容,但是看著戲曲演員們富有感染力的表演,內心也忍不住澎湃。
值得注意的是,為加大對戲曲進校園活動的支持,教育部日前發布了關于成立教育部中國戲曲教育指導委員會,加強中國戲曲教育工作,深化中國戲曲教育改革,進一步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拓展校園文化,推進中國戲曲進校園、進課堂,充分發揮專家對中國戲曲教育工作的研究、咨詢、評估和指導作用。
中央財經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院長魏鵬舉表示,國家現大力支持傳統藝術發展,戲曲進校園首先對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具有重大意義,此外也體現了學校美育教育的重要性,通過培養青少年認識美和欣賞美的能力,從而提升青少年的藝術文化素養。
從興趣培養做起
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目前戲曲進校園也在圍繞學生們接受的方式安排相關活動。比如借助動漫的形式,講述戲曲的歷史、文化與特色,同時也會安排學生們現場體驗戲曲的服飾,或學習相關作品、唱詞等,增強互動體驗感。除此以外,為了讓更多學生能夠欣賞到戲曲的魅力,部分活動也加入直播環節,融合線上線下多種渠道與學生對接。
“推動傳統文化的教育傳承與創新,從青少年傳播是水到渠成。想要戲曲成為青少年的興趣愛好,不僅僅是知識的灌輸,在傳播過程中內容和形式上都要注重創新,只有青少年能夠鑒賞戲曲,才會成為青少年的愛好。”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如是說。
在業內人士看來,現階段,互聯網發展迅速,信息碎片化嚴重,年輕人受快餐文化影響嚴重,只求速度不求內涵內心浮躁,然而戲曲恰恰與之相反,如果更多年輕人靜下心走進戲曲藝術的世界,不僅能提升年輕人對與傳統文學的理解,也能培養性情,使之更加沉穩。戲曲進校園也要講求天時地利人和,根據不同年紀的學生提供不同的戲曲教育,根據地區推廣當地特色戲曲類型,根據不同時間段選擇表演題材,更容易與青少年產生共鳴,“對癥下藥”在培養青少年對戲曲的興趣愛好的同時也不會引起青少年的反感。
此外,魏鵬舉認為,青少年接受戲曲熏陶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學校推廣美學教育培養青少年性情。弘揚戲曲文化就要從戲曲文化的基本講起,讓青少年感受戲曲文化的魅力,同時也考驗著戲曲表演者的功力,表演是否具備感染力。
增加傳播新形式
毋庸置疑,在傳承戲曲文化的過程中,“戲曲進校園”只是開始,想要更好地傳承戲曲文化,更需要“出校園”,為傳統戲曲文化的傳承鋪墊更廣泛的社會基礎。
魏鵬舉表示,戲曲想要傳承發展一是進入校園,二是社會公益活動,三是需要借助市場配置資源的方式,將戲曲文化和流行文化進行結合,通過大眾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有效傳播,同時也可以將戲曲與文創結合起來,比如臉譜、服飾服裝、聲音元素都可以有效利用。
北京商報記者發現,包括戲曲進鄉村、進校園、進社區活動都在陸續舉辦,部分演出收獲了較多觀眾。其中,欒川縣曲劇團每年送戲450場次以上,今年受邀到三門峽市陜州區演出經典劇目《包公辭朝》《包公碑》《鍘美案》《清風亭上》《拉荊笆》《情系重渡溝》等戲曲,累計觀眾達6.2萬人次。
傳承戲曲藝術不能只是傳承文化的外殼,而是傳播戲曲的靈魂。所以,我們不僅需要繼承傳統,也需要在繼承中不斷摸索與探討,創新出符合時代特點、與時俱進的作品,這能真正地傳承發展戲曲藝術。
對于戲曲傳承的創新,陳少峰認為,一方面是培養戲曲愛好者,另一方面是培養專業人士,青少年現在注重培養的是對戲曲的興趣愛好,而戲曲真正想要傳承還是要靠專業人士,可以與職業戲曲學校合作,讓更多戲曲專業人士進入校園、進入社區,讓戲曲傳播的范圍變得更廣,更有助于戲曲未來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