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學生認識家鄉、熱愛家鄉?如何將“家國情懷”根植于學生心中?陜西省西安市高新第二學校融合地方文化和學科知識,開發了面向學生“德智體美勞”各方面素養的“大美陜西”綜合課程。
————————————————
作為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陜西有著悠久的歷史、豐富的文物以及鮮明的人文特色。通過實地調查、采訪,陜西省西安市高新第二學校發現,許多陜西學生不知道陜西的文化和歷史,這樣的調查結果讓學校開始思考:能否以陜西元素為核心,實現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的深度融合,從而構建特色校本課程呢?于是,學校汲取陜西地域文化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智慧,建構了“大美陜西”綜合性課程體系。
厚德陜西:爭做家鄉文化“代言人”
課程的“厚德陜西”板塊旨在讓學生感受陜西文化的根與魂。學校根據學生年齡特點,以年級為單位開展“畫家鄉”“唱家鄉”“我為家鄉代言”等活動。思政課教師楊娟娟、王悅雯與學生一起去陜南、陜北、關中進行采風和實地考察,或在古跡“打卡”,或一起制作特色美食,這是他們共同開發的“我和我的家鄉”課程;語文教師荊祥帶著學生走進陜西茶園,賞茶、品茶、制茶,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陜茶”課程……一系列教師開發的特色課程實現了校本課程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的深度融合,讓學生在活動中全方面了解自己的家鄉。
“知行合一”是學校的辦學理念,為了將家國情懷融入學生的言談舉止,學校給學生提供充分的展示平臺。有的學生借助“云上博物館”,不出家門就體驗了一回“說走就走”的文化旅行,還根據之前的學習內容當起了“云端講解員”,利用語音和視頻等方式講解陜西的璀璨文化;有的學生借助多媒體平臺,展示自己的課程學習成果,他們唱秦腔、做花饃、展演皮影……學生的精彩表現讓更多的人知道了陜西的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也讓更多的人愛上了陜西的風土人情。
西安城墻、半坡博物館、碑林博物館……這些地方都成了學校的“課程基地”,學生學習知識、實地感受,還有的當起了志愿者小導游,演繹自己的所看所想、所學所獲,正如五年級學生白傲月所說:“越學越能感受到陜西文化的厚重與博大,我們也希望將自己所知道的內容分享給更多的人。”學生已經自發成為家鄉文化的“代言人”。
博雅陜西:多學科教師齊登臺
“博雅陜西”板塊讓學生實現了快速、全面的成長,突破了更多的不可能。學校的語文、地理、歷史教師共同登臺,他們結合自己的專業特長,以“大秦嶺”為主題,將各學科知識融合在“道匯秦嶺”課程之中,各學科知識的相互補充、拓展讓學生受益匪淺。學生在學習中感知各個學科中體現的陜西自然人文資源,從不同角度了解陜西文化。課程還讓學生從課內走向課外,從書本走向生活,在知識的融合與碰撞中漸漸融會貫通,感受陜西的科技發展和經濟發展。
薛瑩是八年級的學生,她接觸“道匯秦嶺”課程后對秦嶺產生了濃厚興趣,利用暑假與家人一起走進秦嶺,繪制了秦嶺72峪地理位置圖,并創作了詩詞《蘇幕遮·祥峪》;“太神奇了,沒想到陜西的科技發展如此迅猛,看來學好物理課知識關系到國家科技的發展呢!”學生劉霄在學完“科技陜西,助力航天”一課后發出這樣的感嘆;教師王玲結合科學學科內容,給學生講解“過濾西安護城河”相關內容,激發了學生保護護城河的欲望,學生李懌盛專門寫下《愛上護城河》的倡議報告;教師孫萍啟發學生做“柿子醋”,讓學生嘗試推銷陜西柿子,有的學生甚至開始構思“柿子產業鏈”的方案……
活力陜西:促進體育藝術相融合
“活力與青春”是“活力陜西”板塊的宗旨。每學期,學校的體育、藝術教研組會集中研討,提前規劃相關課程。教師既可以根據個人特長獨自開發社團課程,也可以多名教師一起取長補短合作開發,學校則根據學生的特長、愛好等情況制訂課程方案。這些社團課程以“健康成長”為主導思想,以“陜西文化”為元素,為學生的體育發展搭建平臺。
除了常規的籃球、足球、排球、田徑等項目,還有許多富有陜西特色的“國粹體育”課程——比如圍棋、武術等,促進學生對陜西地域中蘊含的國粹體育文化加深認識。除此之外,學校還積極促進體育與藝術的融合,探索審美與健體兼備的教學形式,讓“少年功夫扇”“動感乒乓操”“靈動空竹”等社團活動成為學校的特色。
活力就是創新,體育教師趙進英擅長舞劍,她將陜西的歷史故事融入情境教學,開展了“秦王破陣舞”課程。學生手執長劍,或馬步翹首,或連環開叉,展示著一套套行云流水的動作。當劍光閃閃,“唰唰”之聲不斷傳入耳邊之時,那種青春的活力立刻迸發出來,也讓人感受到“秦人”的強健體魄和堅韌品格。
尚美陜西:在“秦文化”中展現才藝
“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頭……”這獨特的“吼腔”是音樂教師正在教學生演唱華陰老腔。除了華陰老腔,還有陜北民歌、秦腔、眉戶戲、碗碗腔等地方戲曲,這些都是學生在學校就能夠學到的。學生“咿咿呀呀”地唱著,不僅感受到陜西傳統戲曲的獨特魅力,還產生了繼承、弘揚這些地方戲曲的使命感。
如果音樂與美術融合,又會擦出怎樣的火花?學校的音樂教師和美術教師以“秦文化”為主題,開展了“秦韻”特色課程,不斷探索教育教學新樣態。在“秦韻”課程中,有安塞腰鼓、秦箏、彩繪馬勺臉譜、陜西剪紙、泥塑、盤畫等各種各樣的地方特色藝術社團。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項目進行深入學習,挖掘出自己才藝方面的無限潛能。
勤勞陜西:發現勞動的樂趣
如今,許多學生在生活中都是“十指不沾陽春水”,勞動技能和積極性都十分欠缺。因此,學校將勞動技術課與生涯教育相結合,通過多種形式鼓勵學生關注生活、參加勞動。針對不同年段的學生和不同的勞動內容、勞動特點,學校在“勤勞陜西”板塊開設了一系列特色課程,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增強他們對于陜西人民勤勞、智慧、質樸品格的認知。
在“饃上花開”教學中,學生利用不同工具,或挑或切、或捏或剪,制作了一個個形態各異的花饃;在“愛上肉夾饃”教學中,做示范的學生分享自己親手制作的鹵肉,然后將鹵肉放到燒餅中,嫻熟的動作讓其他學生“紅”了眼,他們恨不得趕快回家學做香噴噴的肉夾饃……這些都是“愛上西安美食”課程中的一個個畫面,學校每節課都會讓學生學做一種地方傳統美食,通過這種方式將勞動的樂趣帶給學生,也將各具特色的家鄉美食呈現在學生面前。
“如果不是孩子告訴我,許多關于西安古城墻的知識我都不知道。孩子周末主動去當義務講解員,給游客講解古城墻知識。看到孩子受到游客贊許的那一瞬間,我感覺到‘大美陜西’課程太有價值了。”
“自從孩子上了‘大碗秦面愛悠長’一課后,每天都嚷著要給我們做面條。我們吃著孩子做的勁道、鮮香的面條,真是太欣慰了!”
這是學生家長發來的短信,他們發現孩子通過課程學習變得更加淵博、更加勤勞,在心底深深埋下傳承家鄉文化的種子。“大美陜西”課程幫助學生發現興趣、培養興趣,也讓學生在了解家鄉文化的基礎上實現情感、觀念、理想上的認同感。
(作者單位系陜西省西安市高新第二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