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畢業季,武漢一所高校的大四學生發現,學校提供的免費中國知網賬號被盜。查詢后得知,其賬號里附帶的論文查重機會,被當作商品掛在淘寶店鋪上售賣。該校另有學生告訴媒體記者,有班級共有38人,其中被盜號的就有14個人。
對高校畢業生來說,論文查重是絕對的剛需。查重率是否過關,直接關乎他們能否順利畢業。而由于最權威的知網平臺不對個人提供檢測服務,在龐大的市場需求下,部分高校面向畢業生提供的免費檢測賬號,也就被一些不法分子盯上。
從報道來看,論文查重黑市背后,有著一條完整的產業鏈。一些不法分子通過盜取學生賬號信息,來獲得查重名額;接著,查重名額被掛到網上,或者通過社交平臺售賣。本該屬于學生的查重名額,就這樣被盜取出售。
類似盜取查重名額的現象,在以往就曾有過多次曝光。而一個班級38人中有14人遭遇盜號,如此批量運作,足以說明其背后的產業鏈之大。
其實,并不是所有的高校,都會為學生提供免費查重機會。對這類高校的畢業生來說,在知網等渠道不對個人開放的前提下,查重黑市的存在,的確為他們提供了某種“便利”。
但需警惕的是,在網上購買查重服務,本身就極具風險。學生那些未被發表的論文,發給提供查重服務的商家后,隨時都有被泄露和剽竊的危險。而對那些遭遇盜號的學生來說,這更是一筆實實在在的財產損失。
據報道,網上兜售的查重服務,在幾十元到幾百元不等,甚至過千元。按照知網法務部工作人員所說,“知網不對個人提供檢測服務,網上售賣的知網論文檢測基本都是違規的。”可見,不論是以哪種方式獲取的查重賬號,這部分非法收益規模都可想而知。雖然涉及的查重名額是虛擬財產,但毫無疑問,以非法手段侵占并出售查重名額,應以盜竊罪論處。
說到底,要還校園一片凈土,避免學生被裹挾其中,對于非法盜號行為,就該嚴厲打擊,斬斷黑市背后的產業鏈。
雖然這些盜號者躲在虛擬的網絡世界,但最終盜取的查重名額,必然都要公開出售才能獲利。而一旦買家使用盜取的賬號查重,最終都會留痕,所以完全可以通過購買查重服務的畢業生,來反向追溯售賣的商家,以及源頭的盜號者,直至挖出整條利益鏈。
在深挖盜號產業鏈的同時,高校自身也應該有所反思。
這些賬號本身是知網等平臺為學校提供的,而盜號之所以如此普遍,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學校對于賬號的管理相當粗放。比如,通常學校設定的初始賬號和密碼,都是學生的學號。只要掌握了編碼規則,那些不法分子完全可以順著學號批量盜號。
在為學生分發賬號時,學校曾提醒學生要及時修改密碼,但僅僅是提醒顯然不夠。在賬號安全管理上,學校應有更多的風險防范意識,而不是毫不設防地讓學生承擔賬號被盜的風險和損失。
不管怎么說,盜號產業鏈的存在,侵犯了高校畢業生的利益;而論文查重黑市,看似在為學生提供便利,實際上處處充滿陷阱,其中的危險不僅僅在于論文泄露。像報道提到的,一些不法分子還搭建了虛假的網站,提供不靠譜的查重服務忽悠畢業生。對于類似的亂象,各方理應加強執法、嚴肅整治,不能讓學生成為黑市的“獵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