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印發《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已近一年。作為《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的配套文件,《指導綱要》主要面向學校,重點針對勞動教育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等問題,細化有關要求,加強專業指導。具體到小學階段,勞動教育如何落實落細?小學階段的勞動教育應由學校主導,學校要按照課程設置與計劃全面推進,以點帶面,推動勞動教育扎實落地,走出一條協調育人的教育路線。
情景再現
教學樓頂的“天臺農場”
天臺農場是什么?福田區教科院第二附屬小學將教學樓樓頂進行防水加固,加裝護欄,改造成天臺生態農場,主要種植農作物、瓜果蔬菜、中藥材等。作為學校開展勞動教育的基地,天臺農場為小學生提供了真正的勞動場景,教師通過引導學生開展勞動實踐,落實了對學生的勞動知識教育、勞動技能教育、勞動意志教育和勞動情感教育。
勞動知識教育。隨著時令的變化,師生種植了不同的植物,見證植物的生長過程,認識植物的多樣性。例如,師生在樓頂種植了十幾個品種的西紅柿。在培育過程中,科學老師引導學生在觀察中認識植物品種的多樣性,了解轉基因知識,見證科技對農業的影響;通過觀察植物根、莖、葉的構造,鞏固了學科知識。同時,在勞動過程中,教師還能引導學生感受季節的變化,了解深圳獨特的氣候特點。
勞動技能教育。在一年一度的“水稻收獲節”,學生能夠用傳統農具“打稻機”脫粒,參與收割、運送、收集、晾曬,并與家人和小伙伴分享參加豐收節的感受。翻地時,老師還會引導學生如何省力地使用鏟子、鐵鍬等農用工具,有助于學生在實操中更好地理解杠桿原理,學會在日常實踐中“用巧勁”。
勞動意志教育。每班擁有一塊責任田,學生在責任田上勞作,協作完成拔草、除蟲、采摘等勞動。深圳的天氣,炎熱和濕熱并存,勞動過程并不輕松。以往部分學生怕苦怕累,不愿意參與勞動,做事半途而廢。教師發現這一現象后,及時抓住教育時機,通過長期的勞動實踐,釋放小學生的天性,鼓勵學生持之以恒,倡導辛勤勞動,促進了勞動品德的培養。
勞動情感教育。水稻的育苗、成長、收割、晾曬讓學生見證了顆粒歸倉的勞動過程,認識到了“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艱辛,意識到了光盤行動的必要性。瓜果的栽培、抽芽、開花、授粉、結果、成熟、采摘讓學生了明白了“一分耕耘一分收獲”。采摘后,學生帶回一顆菜、一粒果、一捧谷……稚嫩的臉上滿是在勞動中收獲的喜悅和快樂。
分析解答
在潛移默化中強化綜合能力
提升實踐能力
將勞動教育貫穿于整個學段,有助于學生在不斷模仿、學習、認知的過程中,提升勞動實踐能力。對于小學低年段學生來說,重視勞動意識啟蒙教育有助于幫助學生管理好個人衛生,實現日常生活自理,并能夠引導他們積極參與學校勞動,初步感知勞動的樂趣和意義;對于小學高年段學生來說,注重勞動習慣的養成,有助于培養學生團結協作與吃苦耐勞的精神,并能夠磨煉他們的意志,使他們體會到勞動的成就感與光榮感。
培養良好品質
青少年是社會主義建設的接班人,教師要給予正確引導,培養他們的良好品質。勞動教育就是一個有效途徑。例如,教師可將勞動教育與學科教學銜接起來,引導學生在自家的花盆里選種瓜果蔬菜,如黃瓜、番茄、大蒜、辣椒等,詳細記錄育苗、澆水、松土、治理病蟲害等勞動過程,并定期在班級分享勞動經驗和感受,讓學生親身感受培育瓜果蔬菜的不易。日積月累,學生能夠逐漸認識到珍惜食物的重要性,自然而然地養成“不浪費”“節約”等良好品質。
形成集體榮譽感
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勞動,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一次,我班在學校定期開展的“最美教室評比”活動中,獲得“最美教室”的榮譽稱號。活動中,全班分成6個小組,協調分工,有條不紊地開展勞動,分別負責整理和更新書籍、清理地板和窗臺、繪制溫馨提示標語、制作手工創意擺件、整理班級的花架、規整桌椅板凳。那次活動讓每個學生都感受到自己是班級的小主人,要為班級榮譽而勞動,不知不覺增強了班級凝聚力,形成了集體榮譽感。
策略引導
整合資源,活化勞動教育
利用學校資源,開展特色教育
不論是城鎮學校還是鄉村學校,教育者們應合理利用已有的教學資源,探索形式不同、導向一致的勞動教育方式方法。城鎮學校雖然缺乏天然的勞動資源,但可根據學校實際情況,充分開發學校資源,為學生創設真實的勞動情境,例如利用天臺開辟農場種植瓜果糧食或養殖小動物、創設整理教室、在食堂開辟烘焙課堂等,引導學生在勞動中積極參與、主動合作,收獲相關知識與技能。
利用常態管理,規劃勞動活動
學校要結合學段特點,規劃好勞動教育課程與活動。例如,開展“勞動周”,安排學生有序進行主題勞動;定期開展“最美教室”評比活動,學生可根據不同主題整理和布置班級;每班輪流組織學生參與班級的勞動衛生管理,讓學生形成“優良校風從我做起”的共識等。此外,學校可定期公開表揚勞動表現出色的班級和個人,樹立勞動榜樣,發揮模范作用,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利用家庭資源,養成勞動習慣
開展勞動教育,家庭是基礎。為了讓家長更好地配合和參與勞動教育,學校可創建學校、家庭、社會聯動的立體化勞動機制。例如,福田區教科院二附小就專門創設了家務勞動清單表、家務勞動評價表、學生自測表,形成勞動教育聯動機制。學校依據不同學段學生的實際情況,設定勞動任務清單,包括掃地、擦桌子、鋪床、熱飯、洗小件衣物、準備學具等;分發家務勞動評價表和學生自測表,家長如實登記,學生自測,并定期匯總反饋給班主任。在此過程中,家長和老師對學生鼓勵和指導并舉,幫助學生養成主動勞動、分擔勞動的良好習慣。
利用社會資源,發起公益勞動
志愿勞動是美德,學校可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校內校外志愿勞動。校內,可發動學生擔任校門口的禮儀隊員、活動接待隊員、早操隊形指引人員、課間眼操監督員、紅領巾督查員等。校外,可在家委會的協助下,發動學生到社區書店做義工、服務孤寡老人、協助小區做好垃圾分類、參與環保公益活動等。
勞動教育是系統工程,需要學校和教師落實養成教育,在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家庭活動和社會活動中,引導小學生學會勞動,學會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