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穩為主,充分考慮教情和學情,在題型與結構、呈現形式與風格、難度等方面,基本上延續了近些年的特點,給學生以熟悉感和親切感。今年的試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化高考評價體系要求,注重關鍵能力和核心素養考查,采取了更為穩妥、細致的設計策略,彰顯高考命題的育人功能和素質教育導向作用。”6月8日,教育部考試中心命題專家對今年高考地理試題進行了解析。
突出學科特點彰顯立德鑄魂
“今年的試題緊密結合學科內容,選擇反映新時代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與科技進步、精準扶貧、紅色旅游資源開發等素材,強化對學生理想信念、愛國主義、品德修養等方面的引導。”教育部考試中心命題專家分析道。
例如,全國甲卷1—3題以新冠疫苗包裝為背景,選擇浙江麗水玻璃管和注射劑瓶的生產改變我國高端藥用玻璃依賴進口的局面為案例。
“今年的試題引導學生理解黨中央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展示了在黨的領導下我國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歷程,農業科技水平、農民勞動收益與生活水平發生的巨大變化。”教育部考試中心命題專家表示,“試題注重講好建黨百年的偉大成就,精選社會主義建設偉大成就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強國之志和報國之行。”
依托脫貧攻堅中的典型案例,今年的試題展現多種扶貧方式,引導學生理解我國消除貧困、拒絕返貧的重大意義。教育部考試中心命題專家分析,如全國甲卷43題以京九鐵路和昌贛高鐵建設中兩次“繞彎”蘇區模范縣——江西興國為案例,體現了在黨中央的關懷下,贛南等原中央蘇區和革命老區把豐富的紅色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不僅實現了脫貧攻堅任務,還弘揚了革命文化、賡續了紅色基因。
豐富考查維度服務人才選拔
“今年的試題既有真實的生活實踐情境,也有復雜的學習探索情境,要求學生能夠合理運用學科的基本規律與原理、科學的思維范式與方法,主動思考、分析問題,最終完成開放性或探究性的任務,得出新結論,展現學科素養。”教育部考試中心命題專家介紹,注重對地理過程推理能力的評價、凸顯對地理創新思維能力的甄別是今年試題的突出特點。
例如,全國甲卷9—11題考查珊瑚礁的形成過程,思考地貌發育過程及其背后隱含的機理;全國甲卷37題考查祁連山山麓的地貌、沉積物組成與地表植被之間的關系,引導學生學會從時間空間、內部外部的角度思考地理問題……
“今年的試題重視對地理過程與地理聯系的考查,要求學生能夠把握地理事物的本質特征與內在聯系,運用學科的思維方法和邏輯結構進行深入分析和恰當推理。”教育部考試中心命題專家表示,今年的試題從材料信息的豐富性、試題要素的靈活性、問題解決路徑的差異性、答案的多樣性等方面,探索和嘗試開放性試題新的設問視角,通過搭建多維度創新展示平臺,克服封閉式設問和唯一答案對學生思維的束縛。
優化內容設計助推教學改革
教育部考試中心命題專家表示,從試題選取的考查內容上看,今年的試題與高中課程改革的培養目標高度契合,在充分考查德、智的基礎上,立足學科內容和高中生的認知水平設計,引導中學地理教學回歸課標、回歸課堂,加強對體美勞的教育引導。
“今年的試題進一步完善基礎性考查方法,圍繞學生比較熟悉的主干知識提供材料,但情境設置更加貼近學生生活實際。”教育部考試中心命題專家分析道,試題強調的基礎性并不是對單一、簡單知識點的機械重復和簡單再現,而是注重考查考生對基礎知識和基本原理的綜合運用。
例如,全國甲卷、乙卷1—3題考查工業區位因素及其選擇,全國甲卷7—8題和乙卷7—8題都體現了將學生的關注點從“解題”轉向“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從“做題”轉向“做人做事”的素養提升的命題思路。
此外,今年的試題通過選取生產實踐場景設計典型任務,要求學生提出合理的解決方案,引導學生到自然和社會的大課堂中錘煉意志、提高本領。“今年的試題著力培育學生的勞動精神和奮斗精神,認同勞動的崇高和偉大,鼓勵學生堅持以創造性勞動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教育部考試中心命題專家補充道。
(記者 梁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