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將支持鄉村教育發展、縮小城鄉教育差距作為鄉村教育政策的著力點,有效改善了鄉村教育的面貌。建設鄉村學校,師資是基礎、是關鍵、是根本。黨和國家頒布并實施了一系列促進鄉村教師發展的傾斜性政策,鄉村教師隊伍的整體素養、鄉村教育教學的質量得到顯著提升。然而,鄉村教育還有一些問題需要更好解決。隨著新型城鎮化戰略的深入實施和隨遷子女進城就讀,鄉村學校生源客觀上不斷減少;不少農村家庭為了選擇高質量的教育,將孩子送到城鎮學校就讀,催生鄉村學校的“小微化”或“空心化”。由于鄉村學校建設的整體薄弱性、內部差異性及發展獨特性,部分鄉村學校仍然存在教師結構性缺編、流失率高、優秀教師相對較少等突出問題。
城鎮化進程的提速加劇、家庭與社區教育能力不足、鄉村學校與鄉村社會的日漸疏遠,都使得鄉村學校的建設和發展面臨著到底是“進城”還是“返鄉”的方向性迷失,陷入傳統與現代、鄉村文化與城市文化的多層博弈與兩難困境中,其突出的表現為:城鎮化進程提速加劇——鄉村學校建于何處?鄉村文化逐步弱化——鄉村學校扎根在哪?家庭社區的教育缺位——鄉村學校能否挑大任?學校對鄉村社會疏遠——學校能否融入鄉村?鄉村學校的建設是系統工程,涉及從社會到家庭到學校的系統性協作,需要合力保障與制度創新。
要做好頂層設計,支撐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大局。鄉村學校建設,不僅僅是建學校,而是通過興教育、孕文化來實現鄉村社會的振興。鄉村學校建設是系統工程,不能局部“碎片化”修補,需要全局性的統籌規劃,做好宏觀層面的頂層設計和戰略規劃。以建設小而美的鄉村學校為目標,這是較長一段時間內我國鄉村學校建設的戰略重點與主要方向,有必要保留并辦好必要的小規模學校和教學點。
要創新鄉村教育發展理念,構建城鄉融合一體的教育體系。當前鄉村學校建設的價值取向趨于城市化,辦學定位有些偏離并遠離鄉村,導致鄉村教育缺乏“鄉村自信”。理念是行為的先導,鄉村學校的建設需要打破已有發展理念,從嵌入鄉村到融入鄉村、從碎片改革到系統構建、從城鄉二元到城鄉一體,用這些新的發展理念引領新時代鄉村教育的變革。
要改革經費投入制度,保障鄉村教育經費的充足。實施“均等+補償”的財政撥款政策,即在統一城鄉學校財政撥款標準的基礎上,對鄉村學校、薄弱學校、鄉村小規模學校、鄉村教學點等實施額外的撥款制度,進行額外的補償性投入。強化責任,加大政府統籌力度,尤其是進一步加強省級統籌,特別是對一些財政比較困難的縣進行傾斜支持。優化鄉村教育財政支出結構、完善經費管理制度,給予鄉村學校更大的自主性。
要調整鄉村教師培養辦法,提升職業的吸引力。加大鄉村教師的本土化定向化培養力度,是保持鄉村教師隊伍穩定的長遠之計。提升鄉村教師培訓的實際效果,國家教師培訓應優先支持鄉村教師培訓,結合鄉村教師包班、全科乃至復式教學的實際情況開展針對性培訓,強化教師對教材的自主處理能力和校本課程的開發能力。提升鄉村教師職業吸引力,形成國家工資標準中邊遠學校教師收入整體高于中心地帶學校、農村學校高于城鎮學校的逆向分布格局,讓教師真正扎根鄉村的同時,吸引城鎮教師回流鄉村;教師職稱評聘上向鄉村學校教師重點傾斜,專設比例,崗位不隨人走;充分考慮鄉村學校尤其是小規模學校的實際需要,將班師比、校師比納入綜合考慮之中,對教學點人員編制單獨核算并適當增加。在鄉村學校教職工周轉宿舍建設、免費身體健康檢查制度、重大疾病救助等方面,予以專門的制度安排,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流向鄉村、扎根鄉村、服務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