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2021年6月17日9時22分,搭載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二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準時點火發射,順利將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3名航天員送入太空,發射取得圓滿成功。15時54分,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入軌后順利完成入軌狀態設置,采用自主快速交會對接模式成功對接于天和核心艙前向端口。18時48分,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先后進入天和核心艙,標志著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空間站。漫步寰宇,問道蒼穹,載人航天夢圓的新時刻,離不開高校的智慧和力量。
此次是天和核心艙發射入軌后,首次與載人飛船進行的交會對接。在交會對接中,由青島理工大學團隊研制的深空探測技術發揮關鍵作用,并將持續在神舟十二號在軌飛行以及返回艙返回任務中運用,為神舟十二號載人交會對接任務圓滿完成保駕護航。
由于航天器的質量大,對接時產生的動能比較大,對接機構內部采用了電磁阻尼器消耗對接能量,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天學院副教授王小濤團隊研發了一套測試系統,測試空間環境下電磁阻尼器的阻尼特性是否滿足設計要求。王小濤介紹,測試系統目前已經應用到包括神舟十二號飛船在內的多個神舟系列飛船任務中。
與此前不同,本次載人航天探索任務的特殊之處在于,3名航天員將進入空間站生活3個月。航天員在任務期間的健康和安全,成為了眾多高校共同關注的核心問題。
生活時間的延長,離不開空間站生存、生活條件的提高。航天員在空間中會受到空間輻射粒子的損傷,生命安全受到威脅。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天學院教授魏志勇領銜的“空間輻射環境探測及效應”課題組面向空間站等長期載人航天任務,開展航天員的輻射劑量及損傷研究。課題組目前主要通過建立中國航天員數字人體模型,結合已有的空間輻射場模型和在軌實測數據,采用計算機建模仿真的方法,研究空間輻射場在航天員體內的輻射劑量,從外輻射場、內輻射場、損傷劑量等角度評估航天員的輻射風險,并提出防護措施,對航天員在軌工作的輻射安全保障提供支撐。
為了讓航天員的艙內生活起居更加舒適,太空和地面工作生活全過程的系列專用服裝以及空間站艙內用鞋也得到了專門的設計。東華大學研發設計團隊為保障航天員太空和地面工作生活全過程設計了系列專用服裝,既包括航天員在空間站工作生活的工作服、鍛煉服、休閑服、失重防護服、睡具等,也有常服、任務訓練服、專用服飾等地面任務服裝,這些專用服裝不僅要確保實現多項特殊功能,還融入了中國特色設計元素,成為航天員亮相世界的“太空華服”。
“專用服裝是以功能性和工效性優先,兼具美觀性的多功能服裝,在面輔料、色彩圖案,甚至服飾細部縫跡線都融入了中國特色時代元素,展現中國航天員作為中國夢的太空筑夢人和守護者的美好形象。”東華大學航天員服裝研發設計團隊負責人、服裝與藝術設計學院院長李俊教授介紹說。
北京理工大學則關注到航天員的心理健康層面。該校參與研制的航天員全沉浸感虛擬現實心理舒緩系統軟件,可以支持航天員導入全景、普通舒緩內容,并自行調節播放進度,有效舒緩航天員心理壓力,保障航天任務順利完成。
星際翱翔,宇宙探秘,這份獨屬航天人的浪漫背后,是一代代高校畢業生投身載人航天事業的托舉。
載人飛船系統總指揮何宇,是北京理工大學2007級機電學院博士;空間站系統副總指揮敬錚,2000年畢業于北京理工大學宇航學院飛行器制導與控制專業;航天五院載人航天總體部載人航天器總體研究室主任李興乾,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飛行器設計專業2012級博士;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系統總體主任設計師仲偉巍,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學1999級校友……
“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綿延千年的中國航天夢,從未像今天這般具體可感。高校航天人的薪火相傳,將會繼續掀開中國航天史冊的嶄新篇章。
(記者歐媚繆志聰任朝霞孫軍通訊員王宇盧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