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出臺關于加強中小學生作業、睡眠、手機、讀物、體質等“五項管理”文件,這是基于當下學生學業負擔過重的現實,對“減負”內容和方向的明確指示。“五項管理”內容中,加強中小學生作業管理是關鍵,也是學校教育需要重點研究和突破的內容。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管寧實驗小學以校本化作業為切入口,巧妙破解“五項管理”瓶頸,進而真正實現“減負”效果提升。
創新校本化作業形式,確保學生睡眠時間。中小學生睡眠時間普遍不足的最主要原因是作業時間過長——大量重復性作業占據了學生的睡眠,而大量機械性作業練習對于學業成績提升或學生綜合素養培育也缺乏實質性幫助。因此,以課外實踐活動、項目化學習活動、社會調查考察等形式,創新性地將學科概念、知識、能力通過體驗、操作、調研、交流、制作等方法滲透學習,不但能大大縮短作業時間,還能幫助學生將知識學以致用、活學活用。在縮短作業時間的同時,學生將有更多精力參與體育鍛煉,進一步提高身體素質,形成成長的良性循環。
學校二年級開展“漂流日記”活動,將之前的周記、每日小練筆等作業以“漂流日記”的形式創新升級。因為這項作業要進行全班范圍的“漂流”,學生會特別注重作業質量。其實,“漂流”本身就是一次學生之間相互學習和交流的機會,這項作業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興趣和水平,同時也讓作業真正實現“優質輕負”。學校還開展勞動教育課程,科學組在全校范圍內組織學生參與“種植葫蘆”項目化學習校本作業,學生融合語文、數學、科學、美術等學科知識,設計了“葫蘆里的詩歌”“葫蘆大數據”“種植葫蘆”“葫蘆微景觀”等作業形式。
豐富校本化作業內容,加強學生讀物質量。圖書數量的增加不等于學生閱讀質量的增加,學校應該從“如何最大化使用好讀物”方面思考方向和出路,讓學生通過最有趣的方法愛上閱讀,通過最科學的方法讀出效果。
學校運用“預習單”“名著思維導圖”“詩誦會”“課本劇”等作業形式將優秀讀物、經典美文引入課堂,讓原本單一的閱讀形式豐富為“可讀、可寫、可展、可演”的多樣形式,進一步發揮經典美文讀物進校園的實效性。豐富的作業形式和內容為學生搭建起喜聞樂見的學習支架,生動活潑的學習方式使讀物發揮出最大的文學價值,也使枯燥的文字閱讀拓展為靈動的情感對話,讓學生的學習向著縱深方向發展。
發揮校本化作業影響,引導學生科學使用電子產品。隨著“互聯網+教育”的發展,手機一度成為學習的必需品,“打卡簽到”“作業推送與批改”“網絡直播”“視頻教學”等新型教學方式的流行讓學生難以離開手機。如何科學管理學生使用手機,發揮好手機的工具作用,從而助力學生更好開展學習活動?
學校開展項目化學習活動,用手機拍照的形式記錄勞動基地里各種植物的生長狀況,這種做法深受學生追捧;設計“小老師講題”校本化作業,每天在“釘釘群”推送一條由學生自主講解和拍攝的講題視頻,讓“人人都是小老師、人人都會講習題”成為現實。這些優秀的校本化作業形式有效避免了學生單純將手機作為游戲工具的局面,而是利用手機“即時反饋”的功能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使手機等電子產品真正成為助力學生學習的“最佳搭檔”。
科學、高效地加強作業設計與布置,可以有效化解學生睡眠時間不足、體質健康下降以及學生沉迷手機等電子產品的不利影響,以校本化作業破解“五項管理”瓶頸,應該可以成為一條行之有效的道路。
(作者單位系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管寧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