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對考生個人和家庭來說都是大事。這兩年,“高考后經濟”逐漸流行起來,其中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志愿填報輔導。隨著高考改革推進,各地志愿填報也有了新變化,相關服務市場因此更趨火爆。有媒體報道,雖然志愿填報輔導的費用不斷提高,一對一的輔導甚至出現了數萬元的高價,但從業人員水平和指導質量卻參差不齊,有的“規劃專家”其實僅僅培訓三四天就上崗了。
高考志愿填報難就難在有著很多不確定性,機遇與風險并存:既有少數人“撿漏”,以較低的分數“逆襲”,也有一些考生高分掉檔,與理想的大學和專業失之交臂。在分數和排名既定的情況下,實現 “最優選擇”,既要保證不掉檔,也希望“不浪費一分”,這原本就是一種理想化的完美狀態。畢竟,考生如過江之鯽,高考志愿填報具有很強的主觀性和能動性,“如意算盤”難免會落空。
作為“高考經濟”的組成部分,高考志愿填報輔導業務的興起反映了考生和家長的教育焦慮。人人都希望成為“逆襲者”,一些考生和家長意識到自身的不足,便把希望的目光投向市場機構,試圖通過他們的專業服務來“變不可能為可能”。
不論是故弄玄虛的大數據技術,還是魚龍混雜的“高考志愿規劃師”,抑或形形色色的內部消息,雖不能說對志愿填報完全沒有作用,但其作用也不能過分夸大。這個過程不僅是分數的比拼,也是考生之間信息收集、甄別和加工能力的較量,還受到諸如專業考量、城市選擇等諸多因素的影響。那些看不到的競爭對手會做出何種選擇,更是難以預料。
各高校往年的錄取情況,可以作為一種參考,卻不能完全依賴。高考志愿填報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如高校招生宣傳的力度,招生計劃的變化,以及一些熱點事件都會影響人們的決策與選擇。變量如此之多,即便是專業的輔導者,也很難真正做出最優解。
高考志愿填報輔導機構很多,自說自話、自彈自唱難免會有矛盾的地方;商業機構能夠完成的事情,考生和家長也可以自力更生。在網上查詢資料,依托熟人網絡打聽學校情況,撥打學校招生部門電話進行咨詢,在高校越來越重視爭奪優質生源的當下,高考志愿填報有了更多信息來源。更何況,許多高校如今對學生轉專業持開明、包容的態度,高考志愿填報固然需要慎重,卻沒有必要過于焦慮和恐懼。
高考志愿填報是一個動態的、變化的過程,技術手段難以左右所有考生和家長的所思所想;與 “技術”相比,更難的是如何堅守 “本心”。考生只有清晰地發現和認識自己,真正弄懂自己喜歡什么、認同什么、擅長什么,聽從內心的聲音而不是被世俗觀念牽著鼻子走、被父母意志裹挾著走,理性分析謀劃,勇敢做出決定,堅持自己的選擇,才是高考志愿填報應有的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