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適圈”是心理學的一個概念,意思是所有人都活在一個無形的界限里,其中有自己熟悉的環(huán)境,與認識的人相處,做自己擅長做的事,在界限內的人們感到很舒服,一旦走出這個界限,就會不舒服,很自然地想要退回到界限內。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也擁有自己的舒適圈,比如害羞不敢與人交往、不敢嘗試新鮮事物、喜歡睡懶覺等。教師要鼓勵學生走出舒適圈,找到自己的長處,并練習彌補弱勢,最終用自己的長處高飛,適應充滿不確定性的未來社會。
情景再現(xiàn)
走不出的“舒適圈”
下課鈴響了,班長跑進辦公室,急切地說:“老師,小林從上課哭到現(xiàn)在!”我心里一驚,小林一向品學兼優(yōu)、性格沉靜。匆匆趕往教室的路上,我了解了事情的經過:老師拿她的作業(yè)當范本,同學們發(fā)現(xiàn)了一個錯誤,紛紛說:“哇,她也會錯!”安撫好她后,我陷入了沉思。前不久,一向考滿分的她沒考好,眼淚在眼眶里打轉,小臉通紅。再想想班級的現(xiàn)狀,小軒因覺得好好寫字太累選擇潦草應對作業(yè);“全能王”小雷開始志得意滿,學習心不在焉;小義寫《我的同學》的作文選擇了自己,理由是不了解其他同學……看來,孩子們在自己的舒適圈里有點迷失了。精心準備后,我上了一節(jié)班會課。
班會課在熱鬧的團體游戲“蒙眼畫鼻”中拉開了序幕。游戲結束后,學生分享自己的感受:緊張、刺激又好玩。在此基礎上,我給學生介紹了舒適區(qū)、學習區(qū)和恐懼區(qū)的概念,并讓他們在每個圈里寫下自己的經歷,然后組內分享自己舒適區(qū)里的內容。大家暢所欲言,我順勢總結:“看來,每個人說起自己的拿手戲都是滿滿的成就感,舒適區(qū)能夠給大家?guī)戆踩小?rdquo;我故作神秘地提問:“那一直待在舒適區(qū)會有什么感覺?”小雷搶先回答:“有點無聊,一點挑戰(zhàn)都沒有。”“無敵是多么的寂寞!”男生中出現(xiàn)了這樣的聲音,引起哄堂大笑。還有人說會變懶惰、脆弱,受不了一點打擊……接下來,我讓學生自由討論,自己是否有過嘗試走出舒適圈的經歷。最后,我?guī)ьI學生通過兩個游戲挑戰(zhàn)突破舒適圈。
第一個游戲是“最新拍檔”。學生需在一分鐘內找一個很少合作的同學組成一個兩人小組,如果沒有找到,就要上臺來表演一個節(jié)目。大多數(shù)學生馬上行動,找到了一個合作伙伴,也有個別學生沒有在規(guī)定時間內找到,按照約定表演節(jié)目。在交流游戲感受時,主動找到合作伙伴的學生覺得很新奇、很開心;被動的學生體會到了猶豫帶來的各種滋味。
第二個游戲是“勇氣漂流”。每個學生把自己遇到的最大挑戰(zhàn)寫在紙上,不署名,然后折好,在最外層畫上獨特的標記。全部集中后,每個人隨機挑選一張(自己的除外)進行回信。這一游戲讓不少學生發(fā)現(xiàn)原來每個人都有擅長和害怕的東西,要勇敢一點才好。
班會課后,我在班級分享了《我不是完美小孩》這本書,也讓學生分享了他們最崇拜的名人的故事。漸漸地,不少學生都開始嘗試走出自己的舒適圈——小林開始在課堂上大膽亮出自己的觀點,小雷悄悄告訴我他理想中的大學,小義開始和同學們自在地玩耍……
分析解答
鳥籠里飛不出雄鷹
舒適的溫床
舒適圈是指所有人都生活在一個無形的圈子里,圈內有著熟悉的環(huán)境,與認識的人相處,做自己會做的事,所以會感到很輕松、很自在。但當踏出這個圈子的界限時,就馬上會面對不熟悉的變化與挑戰(zhàn),因而感到不舒適,很自然地想要退回到舒適圈內。弗洛伊德曾說:“追求快樂是人類的天性。人的一切行為都是為了逃避懲罰和得到快樂。”走出舒適圈對于成人尚且困難,更何況未成年的孩子。一方面,他們無法承擔嘗試新事物的后果,害怕失敗,害怕打破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形象;另一方面,由于恒心、毅力不足,很難改變一些固有的習慣。
固定型思維
舒適圈就像是羊圈,把孩子圈養(yǎng)在一個小圈里面,孩子不需要思考太多。遇到困難了,孩子就把自己保護起來,躲在舒適圈內,這不僅會影響孩子的學習能力,還會讓孩子在想事情的時候,容易思考得比較簡單。另外,喜歡躲在舒適圈內的孩子,容易形成固定型思維,覺得自己的特質是固定不變的。這種思維很容易讓孩子放棄努力,難以體驗克服困難后獲得成功的喜悅,從而失去嘗試新事物的興趣,難以樹立真正的自信。
抗挫能力弱
習慣躲在舒適圈的孩子,他們的抗挫能力會比較弱,內心不夠強大,遇到困難就會想退縮,情緒的波動也會比較大。俗話說“花盆里長不出蒼松,鳥籠里飛不出雄鷹”。舒適圈里待久了,孩子對自我的評價和對他人、社會的理解都會有失偏頗,當風浪來臨時,就會失去應有的判斷力和行動力。
策略引導
練硬翅膀,振翅高飛
無條件積極關注
要贏得學生的合作,使教育發(fā)生作用,首先要確保學生內心感受到老師的愛。給孩子最好的愛就是大膽放手,默默守護。
作為教師,要尊重每個學生的獨特性,讓他們明白,沒有人是完美的,犯錯誤是學習的機會,在不傷害自己、不影響他人和社會的情況下可以盡情去探索。例如,當學生出現(xiàn)消極情緒時,老師要先設身處地地站在學生的立場思考。對于小義,當我們談起《我的同學》這篇作文時,我表示,如果她喜歡這種獨處的狀態(tài),我欣賞她,因為獨處也是一種很重要的能力。如果她想多交朋友,我也愿意幫她一把。她很快就釋然了,緊張的情緒不見了。
當教師無條件地積極關注每個孩子,而且能做到注重過程大于注重結果,就能慢慢培養(yǎng)學生的成長型思維,調動他們發(fā)展自我并全力以赴的激情,為他們走出舒適圈奠定心理基礎。
合理化設置目標
根據(jù)維果斯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教師應該充分了解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尊重其獨特氣質,家校攜手,引導其樹立合適的遠景目標和近期目標,從而調動其積極性,發(fā)揮其潛能,超越最近發(fā)展區(qū)而達到下一發(fā)展階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下一個發(fā)展區(qū)的發(fā)展。
例如,對于有“偶像包袱”的小林,我組織召開了家長、老師、孩子共同參與的三方會議,經過溝通,小林制定的遠期目標是做一個真實而內心強大的人。根據(jù)脫敏訓練循序漸進的原則,我們把近期目標定為能在小組內大膽表達觀點,在觀點交鋒中慢慢打開自己。家長也表示要多帶孩子參與戶外集體活動。漸漸地,小林敢于當眾發(fā)言,不再害怕暴露自己的不足,眼中的自信也多了起來。
分步驟解決困難
挫折是成長的必經之路,而能力是最大的底氣。正如學生需要培訓和練習掌握學業(yè)技能一樣,他們也需要訓練和練習才能掌握解決問題的技能。解決困難包括四個步驟:接納問題、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例如,小林崩潰大哭時讓她盡情哭。待她冷靜后,我鼓勵她說出恐懼點——怕同學們覺得她不優(yōu)秀而嘲笑她。發(fā)現(xiàn)這個根本原因,我跟她進一步分析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她自己總結了幾點:平時要多發(fā)言,勇敢亮出自己的觀點,錯了也沒關系,讓別人認識真實的自己;多交朋友,在團隊中取長補短。
當學生擁有了豐富的解決問題的智慧和才能,建立起自我價值認同感,他們就會勇敢走出舒適圈,迎接未來的挑戰(zh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