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主任鞠磊說,針對這一情況,武科大實行“一生一策”,精準把脈畢業生就業需求,幫助學生早就業、就好業。
引導畢業生找準真需求
吳限是武科大機械學院學生,考研初試363分,復試意外落榜。知道消息時,已是4月,但他并不著急,“多虧了王老師的建議。半年前,我就拿到了華星光電技術有限公司的錄用通知。”
原來,去年7月,輔導員王雨辰就和考研學子“一對一”談話。“每個人都想‘上岸’——考上研究生。”王雨辰坦言,但疫情影響下,考研人數多,“上岸”難度陡增,先找一份工作保底,也是不少學生的真實想法。“學校與來校招聘企業達成協議,學生因考研、出國等解約,不收或少收違約金。”
考研學子時間寶貴,王雨辰還幫助他們一個個修改簡歷,精準投遞簡歷給適配的用人單位。“盡量讓他們簡歷投遞、面試、簽約,一次成功。”王雨辰說。
像吳限這樣,備考時就與企業簽約的學生,在該校機械學院有79人。如今,50人考研失利,選擇就業;29人考上研究生,順利地和用人單位解約。
即便如此,機械學院仍有近100名學生選擇不工作,專心“二戰”(第二次考研),計算機學院則更是多達150人。
“我們并非反對學生‘二戰’。”王雨辰說,但將考研與就業截然對立,并不可取。“作為工科生,大家是否想過導師更想要什么樣的學生?”碩士生導師、計算機學院副教授徐新被請來與畢業生們交流。于是,該校不少本打算直接“二戰”的學生動了找工作的心思。
“我想找一份家鄉的工作,備考、工作都更方便。”來自湖北襄陽的陳浩天向王雨辰表達了就業意向。王雨辰將他的簡歷推薦給了6家襄陽的企業。一周后,陳浩天接到了航空工業集團在湖北襄陽一家研究所的面試邀請,并順利拿到了錄用通知。
春季開學不到兩個月,計算機學院和機械學院已有近五成“二戰”的學子找到了工作。
想方設法滿足就業新需求
“老師,我想找新材料領域的相關工作。”武科大化工學院大四輔導員郭愷茗收到學生冉正興發來的消息,郭愷茗回復:“明天來找我,我給你推薦幾家。”
一周后,冉正興通過了上海回天新材料公司的面試,這是該院黨委書記嚴家保聯系來校招聘的一家企業。
去年7月,武漢科技大學對全校2021屆畢業生展開了一次就業意向調查。調查結果讓郭愷茗大吃一驚:“受疫情影響,相較于傳統行業,今年化工學院畢業生更加傾向于醫藥與新材料等新興產業。”
“既然學生想去,咱們就想方設法給學生找來。”兩個多月的時間里,該校化工學院全院動員,邀請50多家相關企業來校招聘。“如今,畢業生與這兩類企業的簽約數已經占到了學院簽約總數的85%以上。”郭愷茗說。
就業需求轉向也發生在該校城建學院。去年7月時,畢業生人均六七個錄用通知,卻遲遲不簽約。“相對于薪水,疫情讓工作環境與前景成為這一屆畢業生關心的重點。”城建學院輔導員張立說。
秋季開學,該院率先舉辦專業專場招聘會,邀請了30家環境與前景雙優的企業來校招聘。一個月內,就有51名畢業生與中建三局等單位簽訂了就業合同。
“對武科大絕大多數畢業生來說,找一份工作并不難。”鞠磊表示,“但學生的就業需求是否真正得到滿足,還要看最后的簽約數。”
截至5月底,武科大城建學院的就業率已近80%,化工學院就業率較2019年同期提升了5個百分點。
對錯位就業意向及時糾偏
“老師,東風商用車和我簽約了。”4月20日,武科大汽車學院大四學生李毅在QQ上給輔導員張彭朋留言。
去年秋季,汽車學院330名畢業生,有220多人的就業意向是車企。然而,疫情原因,車企大都沒有招聘計劃,這可愁壞了張彭朋。
他一邊與學生一對一溝通,引導學生轉換求職方向,部分學生簽約了三一重工、湖南漣鋼、江華機械等非車企單位;一邊積極聯系車企,有20多家車企入校招聘。
但仍有學生始終未能拿到錄用通知。屈逸飛是車輛工程專業的學生,數次面試,都無疾而終。“你性格外向、溝通能力強,營銷類崗位更適合你。”張彭朋勸他。幾天后,屈逸飛拿到了深圳一家科技公司營銷崗的錄用通知。
通過“一對一”就業意向診斷,春季開學至今,汽車學院已有200余人找到工作,占全部就業人數的85%以上。
“老師,我想找一個高薪還穩定的工作。”一名畢業生說。穩定與高薪二選一,魚與熊掌難以兼得。該校計算機學院輔導員楊恕嘗試轉變學生的就業意向,可效果并不佳。“與其要求他們選擇,不如改變他們對‘穩定’的看法。”一批擁有資深校友的公司被邀請來校招聘,其中不乏在那些公司穩定工作了10年、20年的優秀校友。
通過“一生一策”就業意向引導與糾偏,找到畢業生就業的真實需求。“學生的就業需求有時會與自我、現實錯位,要及時糾偏。”鞠磊提醒。
武漢科技大學校長倪紅衛說:“后疫情時代,高校畢業生就業需求愈發多元化,我們一定要摸清畢業生的就業需求‘脈象’,為畢業生提供更廣闊的就業渠道,讓每一名畢業生都能盡早找到滿意的工作。”
(記者 程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