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志愿填報工作即將啟動。在這人生的重要關頭,面對紛繁的高招信息,如何選對心儀的學校和專業,是考生和家長最為關心的事情。然而,利用這種訴求,近期社會上出現了某些機構或個人向考生和家長提供“高校志愿填報指導”并收取高額服務費的現象,存在政策不準、信息不實、誤導甚至詐騙等問題。
為此,中國教育報微信公眾號近日就“高考志愿填報”相關話題進行了專項調查,近2000名家長參與調查。家長們反饋,高考志愿填報的困擾集中于“不了解高校及相關專業情況”“獲得相關信息渠道少”“網絡信息雜亂不可靠”“不了解孩子喜歡什么、擅長什么”,占比分別為22%、17%、17%、14%。
在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副教授楊玉春看來,困擾背后有三方面原因:一是許多高中只關注如何提高學生高考成績等問題,對于學生長遠發展、高等教育的辦學理念、學科專業等難以顧及,高中在學生生涯規劃教育方面存在的缺失,導致學生無法從容面對高考志愿填報。二是高中與大學的銜接,在現階段存在信息鴻溝。三是家長信息資源獲得渠道缺乏有效性與權威性。
為幫助家長、考生辨別真偽信息,日前教育部已發出預警,提醒家長謹防“高價志愿填報指導”詐騙陷阱,協調相關互聯網平臺聯合開展“點亮權威考試招生機構官網標識”專項行動,同時部署進一步做好考生志愿填報服務工作,要求各地各高校結合本地實際,進一步完善高考相關信息發布渠道和方式。各地要至少開展一次覆蓋全體師生的志愿填報政策培訓、提供一本志愿填報指導材料、組織一場線上直播咨詢活動、播出一檔電視或電臺政策宣講節目、發布一期志愿填報預警信息。
調查顯示,家長們最關注“高校歷年投檔線與本人成績匹配度”“高校就業前景”“高校熱門學科介紹”。對此,楊玉春認為,在高考志愿填報過程中,每一位家長、每一位考生都有各自考慮的側重點,但從個人發展角度而言,需要認清考生自身的個性特質、現有與潛在優勢,通過志愿填報幫助他們重新定位自己的價值,并使其持續增值。
“這就需要家長與考生認清高中科目、大學專業和未來職業的關聯性,處理好個人興趣特長與未來發展的關系,理性選擇。”楊玉春說。
西安交通大學招生辦公室副主任吳夢秋在進行高招咨詢時也向家長建議,在了解高校、專業后,根據孩子的興趣愛好和特長填報志愿,把更多選擇權交給孩子,“因為學習內驅力才是最持久的動力”。
如果不了解自身興趣特長,則可以先進行簡單自評。“比如更傾向動腦還是動手?動腦可能更傾向于理科,動手則傾向于工科。是否善于交際和表達?如果依然不明確,建議可以考慮基礎性學科,在本科階段繼續尋找、確立未來的方向。”吳夢秋說。
在調查中,“大數據等信息技術的分析結果”超過專家和高校招生教師,成為家長最“青睞”的指導對象。大數據可不可信?
“不要簡單將志愿填報委托給大數據或者相關機構。”楊玉春指出,大數據的基礎是全面和準確的數據,尤其在新高考省份并沒有統一的權威平臺公布各個高校在各個地區的不同專業分數線及相關數據,且中間層次高校相關數據缺乏較多。
如何讓高中與高校的銜接更順暢?東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邀請畢業生回母校宣講,讓學長學姐成為最有說服力的一支“專家隊伍”。該校高三年級班主任吳波介紹:“由于學校老師大多畢業于師范學校、師范專業,背景較為單一,畢業的學生反而能給予更多專業、學習、就業前景等信息。”
此外,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選科與高考志愿的關系更為密切。“從高一起,學生就會聆聽畢業生回校的宣講。學校還開設了‘生涯體驗’校本課,讓學生到具體單位、崗位體驗,幫助他們明確志向,從而在選科時就能選擇與志向匹配的學科,打好基礎。”吳波說。
網友留言
@驍澤:作為普通家庭的父母,我們對社會各行各業的信息了解非常有限,特別希望能有一份關于大學各專業對應哪些工作類型、行業的介紹。
@自然:孩子上學沒時間了解報考知識,很多家長不懂,尤其是農村家長。再加上很多教育培訓機構為了掙錢,夸大忽悠高考報志愿多么難,多么復雜,把家長們搞暈了!
@我從遠古追夢來:一定要防范在學校門口發小廣告傳單的高招陷阱。
@靜雨明軒:建議想要了解一個學校以及專業,去這個學校的公眾號和專業所屬專業學院的公眾號去了解比較靠譜。
(記者 林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