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一位剛上任的園長不斷問我一些新園建設的問題。比如,幼兒園環境如何打造?理念如何制定?頂層文化如何塑造?這些都是這位園長最困惑、焦慮的問題,她希望得到一些參考意見。其實不只是她,很多園長都有這樣的問題,因為架構幼兒園頂層文化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前來詢問的,是一位極其負責任的園長。她從來到幼兒園的第一天就在思考,什么樣的幼兒園特色符合當下趨勢與潮流,能得到專家認同,且符合自己幼兒園的現狀。基于這樣的思考,她規劃出了一整套幼兒園理念與特色。緊接著,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她就完成了園所的頂層文化設計文本,速度之快讓人震驚也讓人深思:難道幼兒園文化是可以快速“造”出來的嗎?
實際上,幼兒園頂層文化(包括辦園宗旨、辦園定位、辦園理念、辦園目標、課程設置與規劃等)的形成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辦園過程中不斷積累、生發,自然而然生成的。也就是說,文化與特色是需要全園教職工、家長、幼兒及相關人員在反復實踐中積累出來的,而不是坐在辦公室想一下就能梳理、提煉出來的。
關于幼兒園文化是否能“造”出來,從現實來看,有些園所給出的答案是“能”,因為很多園在開園時就制定好了一整套文化。
那為什么有園長一邊說架構頂層文化很難,一邊又如此迅速地“造”文化呢?這里可能有來自行政的壓力。有些幼兒園還沒開園,就有人詢問準備做什么特色,幼兒園文化準備如何架構等。與此同時,當下課程改革的推進,似乎也不允許幼兒園慢下來,必須要有園本課程,而園本課程的設計與實施需要頂層文化支撐。
這種不需要實踐就形成文化的現象,會讓人忍不住思考:幼兒園文化,到底應該是理念引領實踐,還是在實踐中生發理念呢?實際上,理念與實踐是共融且相輔相成的。在幼兒園文化建設中,首先要有一個方向,這樣才能在實踐中朝著目標不斷積累、沉淀。
有園長會問,沒有文化,力往何處使呢?其實可以聚焦一個關鍵詞——文化愿景,即幼兒園全體人員達成的關于幼兒園文化架構的方向,亦可稱之為初步的構思與設想。文化愿景可視為某種方向性理念,但還不足以稱之為幼兒園的文化。在文化愿景引領下,經過不斷實踐,愿景日漸成熟,內化成文化,文化也會再次引領實踐。
在文化愿景的基礎上,一所新建園的文化形成還需要三方面支持。
首先,時間支持——適當放慢腳步。當下教育的一個問題是太著眼于當下,太看重指標與評估。在指標追趕下,幼兒園往往缺少長遠意識,急于看到成績。教育是一點點做出來的,我們需要給幼兒園一定的時間去實踐,做真實、樸實的教育。
我園創辦于2011年,當時從行政人員到一線教師全是年輕教師,大家都沒有頂層文化規劃意識。慢慢地,隨著教師的成長與幼兒園的發展需要,我們的文化意識覺醒了。2017年年底,我們結合幼兒園的發展歷程及本土特性,開始生發出文化愿景。當初大家沒有對頂層文化有過多關注反而給了我們寬裕的時間,經過幾年的實踐,幼兒園才慢慢有了初步的文化架構。
其次,信念支持——園長要有自己的文化立場。作為幼兒園的掌舵人,園長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與節奏,不能人云亦云。即便面對專家、領導,園長也要有定力。我了解到,有一所幼兒園成立好幾年了,還對文化方向搖擺不定,不同領導給予不同意見,園長都很“聽話”地采納。比如特色課程,有人建議園長利用本土資源做家鄉特色,她就開始做石頭課程、溪水課程,做著做著就擱置了。也有人建議她換個方向做自然教育課程,她又開始帶著孩子撿樹葉做樹葉貼畫,做著做著又停住了。現在她還在探索方向,聽取各種意見,卻沒有自己的系統思維和文化立場。
如果每位專家的意見都要執行,那園長就會無所適從。幼兒園做課程的確需要結合上級主管部門與專家的意見建議,但園長也要有自己的文化立場。廈門市日光幼兒園園長王曉紅曾說:“支持一所幼兒園主流文化的,是幼兒園組織成員主要價值觀乃至理想信念的達成與認同。”這其實就是我們在幼兒園文化建設中必須思考與堅守的文化立場。
再其次,專業支持——團隊要有理論支撐。有些幼兒園園長及教師團隊專業能力薄弱、理論學習不夠,導致“造”出來的頂層文化往往“四不像”。一次去協助督導一所民辦園,我們發現園長對辦園目標與辦園理念這兩個概念都沒分清。可見,缺乏理論學習是形成不了科學的園所文化的。要形成自己獨有的頂層文化,必須提升園長及教職工團隊的專業素養與理論水平。而最基本的,就是要厘清辦園宗旨、辦園定位、辦園理念、辦園目標、園訓園風等。
總之,幼兒園文化應是在全員參與下,經過不斷實踐內化形成,且始終處于動態發展中的,一定不是園長一個人“造”出來的。
(作者單位系浙江省溫州市永嘉縣巖坦鎮溪口幼兒園)
(作者 季惠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