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實施,許多教師在少年兒童閱讀方面提出了“多讀書”的倡議,家長們也十分認可“從小培養孩子良好閱讀習慣”的理念。
但是,談到“讀書”,一旦落到實處,很多家長的第一反應卻是,“我給孩子買了很多書,可是他看都不看,放在桌子上都落灰了!”或說“給孩子買書了,他也看了,但是到了寫作文的時候,還是不會寫!”
同樣是“給孩子買了很多書”,為什么有的孩子愿意主動讀書,有的孩子卻寧愿把書放到落灰,都不愿意讀一讀呢?同樣是“讀了很多書”,為什么有的孩子能在閱讀寫作能力方面有所提升,有的孩子卻依然為如何才能寫夠作文要求的字數而發愁?
因為,“多”讀書不等于“有效”讀書。“多”讀書,不是追求數量上的“多”,也不是時間上的“多”。讀書,應該是件美好的事情。真正的“多讀書”,應該是孩子們緣于興趣而主動讀書,是通過個人思考后能汲取書中思想,合上書本之后依然有所體悟的“有效讀書”。
那么,怎么樣才能培養孩子們“有效讀書”的習慣呢?
首先,選擇孩子們更加有可能感興趣的書籍。
不同的人生階段,不同的認知水平,“有效讀書”的標準便不同。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培養的,而不是強迫灌輸的,不是每個孩子天生就對“讀書”感興趣。
孩子們天性好奇心強烈,對于生活中接觸到的一切都抱有學習和探索的態度。同時,孩子們天真爛漫,富于幻想,因此為孩子們挑選書籍的時候,應該優先嘗試選擇趣味性強的作品。尤其是作品中如果有鮮明的動物形象,是容易被孩子們接受和喜愛的,他們會感到親切,對書中的角色產生好奇心,自然而然地投入更多關注。研究表明,故事性強、色彩鮮艷、生動有趣的圖文結合形式圖書更容易被孩子們理解,適合作為獨立閱讀的書籍,幫助孩子們逐步地從圖畫過渡到文字閱讀。
提到帶有鮮明動物形象的兒童文學作品,著名兒童文學作家楊紅櫻的“笑貓日記”系列叢書可說是首屈一指。
“一只會笑的貓?”
“這只貓能聽懂人類的語言,還會用笑來表達心情?”
“這只貓有主人嗎?它的主人和它會發生什么樣的故事?”
孩子們一聽到“笑貓日記”的角色設定,不由自主地會在心底產生疑問,產生好奇心,隨后主動地選擇“讀書”,去書中尋找答案,一探究竟。
同時,“有效讀書”,僅僅只是培養孩子們的興趣還不夠,書的內容才是重中之重。
英國哲學家弗朗西斯·培根在《談讀書》中說道:“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每個人在視野、理念、思維方式等方面是有局限性的,讀書,就是突破這種局限性。因此,讀書,不要局限于某一類書籍,不要畫地為牢而不自知。
為孩子們選擇閱讀的圖書,要注重作品內容的現實性,也要注重作品對孩子們未來的影響。家長們不應該回避現實中存在的問題,而應該通過孩子們可以理解的方式,引導孩子們正面地看待問題,積極地面對問題,正確地解決問題。
為孩子們寫的兒童作品,要尊重現實,要有正面意義。楊紅櫻老師的作品《秘密山洞》為孩子們講述了一個人與動物相處的故事。起初,耍猴人虐待猴子,而馬小跳、笑貓和伙伴們同心協力,機智地解救了猴子,人和動物的關系重新變得和諧。
孩子們的成長路上,不僅有和煦的陽光、溫暖的微風,還會有冰雪雨霧、風沙和黃土。培養孩子們“有效讀書”,是培養孩子們在書中汲取知識,認識現實社會,學會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障礙時找到解決問題的思路,最終跨過障礙、大步向前走下去。
選擇了孩子們感興趣的書,書的內容積極向上、富有教育意義,單純地讓孩子們閱讀就屬于“有效讀書”了嗎?
答案顯然還是否定的。
書本上的東西,歸根結底是作家本人思想的表達,是孩子們“想讀”而且“值得去讀”的選擇。而“有效讀書”的根本,則是孩子們在讀書之后,是否真正能把“書本上的東西”變成“自己的東西”。讀書后的思考和交流、孩子們對作品的感受和理解,是衡量“有效讀書”的標準。
“笑還用教嗎?”我說,“你只要想笑,就能笑。笑是一種心情。比如我高興的時候,我大笑;我憤怒的時候,我狂笑;我無可奈何的時候,我苦笑;我發威的時候,我獰笑;我看不順眼的時候,我嘲笑……”
“笑”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但是楊紅櫻老師在作品《會笑的貓》里,把主角笑貓的笑和心情聯系起來,表達給讀者。孩子們讀到此處,會在腦海中出現一只笑貓的形象,情不自禁開始思考貓的不同笑容背后代表的含義。接下來的閱讀中,也會不斷地自主思考:“貓為什么這么笑?”“這樣的笑是想表達什么樣的感情?”,潛移默化地把書本上的內容吸收到自己的腦海中,這才是真正的“有效讀書”。
關于孩子們讀書這件事情,楊紅櫻老師在作品《送猴子回家》中,表達過自己的觀點:
據說,人是猴子變的,但是人和猴子還是有很多的區別。
我把猴子帶進書房。緊靠著書房的四面墻,頂天立地地立著一排排的書櫥。書櫥上的每一格都擺滿了薄的書、厚的書。
我告訴猴子:“這是人讀書的地方。”
猴子問:“為什么要讀書?”
我說:“讀書可以使人變得有智慧、有教養。”
“我們猴子從來不讀書。”
這也是人和猴子的區別。
楊紅櫻老師在作品中融入了她對孩子心理的理解以及自己曾經當教師的經驗,完整地展現了孩子童年的成長狀態。“我的眼里只有孩子,我也只為了孩子而寫作。”談起自己的創作,楊紅櫻說。因此,她的作品讀來生動親切,易于接受,十分有代入感,適合作為孩子們閱讀材料的首選。她的書籍伴隨著一代代孩子成長,成為孩子們溫暖的童年記憶。
一本好書,可以影響孩子的一生。書中世界廣闊無限,不論現實世界如何狹隘枯燥,有良好閱讀技能的孩子往往能汲取更多人生經驗,擁有無限的創意。因此,熱愛讀書、會讀書的孩子更容易成才。成才,是我們對孩子的期待。縱覽古今中外,凡成大器者多好讀書。我們希望孩子們成才,應當培養孩子們謙虛好學的精神,引導孩子們有效讀書,學以致用。
(山東省濟南市新興路學校教師劉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