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長江浩浩蕩蕩,晝夜不舍;巴渝民居星散其間,更著風情。坐落在三峽庫區腹地、忠縣工業園區的重慶市忠縣烏楊小學,依托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深挖“將軍”和“烏楊闕”的豐厚底蘊,在“烏木成金,揚帆遠航”的辦學理念引領下,以“育揚帆英才,鑄品牌名校”為目標,持續推進“揚帆文化”“揚帆大課間”“農耕文化”三大特色文化建設,引領廣大學子更好地向著心中的夢想和人生的目標搏風擊浪、奮勇前行。
營造育人環境
凝聚發展共識
文化是一條流動的河,從“過去”經“現在”流向“未來”。可以說,從文化內涵到景觀設計,從辦學理念到育人目標,從“三風一訓”到校旗校歌,無不寄予著烏楊小學從歷史走向未來美好目標的實現。在校園文化的諸多要素中,環境是極其重要的教育資源,有著強大的內在力和明確的指向性。
在推進“揚帆文化”的實踐中,烏楊小學緊緊圍繞“以德為先,育人為本”的辦學初心,精心打造一欄(石刻護欄)、三壁(特色展示壁、法治教育壁、廊道文化壁)、五坊(心理咨詢坊、親情聊天坊、計算機坊、舞蹈琴坊、棋奕坊)、八館(農耕文化館、圖書館、書畫館、科技館、茶藝館、標本館、卵石泥塑館、校史館)等景觀文化,讓學生在潤物無聲中受到啟迪,展現了“理想信念、自強自信、張揚個性”的揚帆教育追求。
豐富課間活動
提升體育素養
學生來到學校,不僅是來學習的,也是來生活的,大課間活動是學生的一種體育生活,也是他們終身鍛煉不可忽視的起點。為增強學生體質,展示學生風采,烏楊小學在傳統課間操的基礎上,結合自身特長優勢和區域文化資源,為學生量身打造了30分鐘的“揚帆大課間活動”,讓學生在舉手投足間都綻放著屬于新時代少年人特有的朝氣與活力。
該課間操由五部曲組成,采用獨立展示、兩兩配合、小組合作、集體演繹的形式開展。第一部曲《三字經》繩操,通過集體誦、唱、吟、跳的形式,讓經典誦讀深入學生心田;第二部曲《娃哈哈》舞蹈,學生們用優美的舞姿和燦爛的笑臉展示生活的美好,表達成長的快樂;第三部曲《明日歌》武術操,以傳統武術的形式激勵學生腳踏實地、銳意進取、努力學習,爭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人;第四部曲《甩蔥歌》韻律操,通過酷炫的旋律和動感的舞姿展現學生們的青春風采;第五部曲《茉莉花》放松操,是學生們活動即將結束的放松運動,讓整個揚帆大課間操趨于平靜。揚帆大課間操不僅實現了從傳統到經典、從動態到靜態的完美融合,也生動詮釋了“烏木成金,揚帆遠航”的辦學理念。
傳承農耕文化
培塑優秀品格
盡管重慶市忠縣是三峽庫區腹心地帶的大農村,但許多農耕器材卻瀕臨滅絕。立足社會、學校和學生實際,烏楊小學注重拓寬宣傳教育路徑,引領學生重溫農耕文化,推進實踐探索,形成“以農為本、以和為貴、以德為榮、以禮為重”的優秀農耕文化品格。
“農耕文化館”普及學生農耕文化知識。烏楊小學的農耕文化可算是重慶市獨特、全國少有,其中極具影響力的就是建立了規模大、種類齊、價值高、占地250平方米的農耕文化館。該館自2013年建館以來,全校師生共萬余人次參觀,通過實物展示、圖文演繹、教師講解、學生習作等多種方式,讓廣大學生認識農耕器具,了解農耕文化,初步掌握農耕技巧,領悟先輩們的勤勞、勇敢與智慧。同時,學校每年迎接縣內外的領導、專家、同行的指導參觀千余人次,贏得了社會各界的高度贊賞。
校外實踐基地提升學生勞動技能。烏楊小學持續開發各種教育資源,不僅建立了烏楊白酒釀酒廠區、烏楊綠竹種植園等校外實踐活動基地,還創立了揚帆農耕樂園,著力打造學生掌握種植養殖技能、參與勞動、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快樂天地。
校本教材引領學生樹立勞動觀念,學習勞動知識,培養勞動技能。在把農耕文化搬進課堂的探索中,烏楊小學編印了《揚帆農耕》校本教材,突出“耕讀”“耕食”“耕作”三大文化要素,讓學生認識耕作農具,了解糧食加工,熟悉生活器具,知曉農產水產,體驗農耕實踐,樹立勞動觀念,激發創新精神。
春華秋實,揚帆教育初見成效。重慶市忠縣烏楊小學先后榮獲全國“毒品預防教育示范學校”,重慶市“義務教育特色學校”、“第二屆德育品牌學校”、“農耕文化”特色項目、“鄉村少年宮考評特等獎”,忠縣首批“忠義忠州·現代教育”示范學校等榮譽。
征途漫漫,唯有奮斗才能再續華章。忠縣烏楊小學將牢記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踐行“揚帆教育”追求,增強特色文化實效,助推學校教育教學工作高質量發展,為早日建成“忠縣示范、渝東樣板、重慶名校”再立新功!逐夢新時代,開啟一個嶄新的航程……
(記者 郭曉麗胡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