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學生就業嚴峻的形勢下,“考證熱”被重新拉回大眾視野。調查數據顯示,超90%的年輕人有過考證經歷,并認為證書是自身真實能力的體現;73.1%以上的受訪者認為考證應結合職業規劃,但盲目考證的現象仍層出不窮。
筆者認為,證書并非越多越好,考證需三思而后行。
決定考證之前,應明晰三個問題:對自身專業規劃和行業能力要求是否清晰?當前是否確有考證需求?是否出現了對考證群體的盲目崇拜和效仿?如果自己不深度思考,一味地將他人經驗奉為真理,抱著習慣性屯糧的心態盲目追求證書的數量,試圖以此為自身的籌碼,不僅可能會浪費自我提升和成長的時間與精力,還容易產生用虛假努力充當心理安慰劑的慣性思維。
所考證書應當“精”而“專”。認知心理學提出,一個人的認知資源有限,進行的任務越多,剩余的可支配資源就越少。因此,考證在數量上要求“精”,在質量上更要求“專”。
證書僅為一紙證明,如何選擇成關鍵,能否有用是根本。面對種類繁雜、層次各異的證書,如何甄別與選擇尤為重要。而且,考證的學習模式多為“應試化”的機械學習,缺少對專業理論的實踐,人們很難將知識從短時記憶轉化為長時記憶并應用于以后的職業實操。更有甚者,錯將證書理解為自己真實能力水平的體現,忽略了個人的綜合實力及核心競爭力的發展和定位。
當然,證書并非洪水猛獸,大學生應有所“專”也能夠“泛”,未來的機會一定在交叉處。但多不等于好,要避免慣性思維,擺脫經驗主義,建立合理的知識結構,注重專業技能、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的多維培養,找準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做到長遠打算,獨立思考,謹慎選擇,三思而后行。
(作者 劉藝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