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設必修課,定期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測評,完善“學校-院系-班級-宿舍/個人”四級預警網絡,增配專職教師……
近日,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學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下稱《通知》),提出從源頭管理、過程管理、結果管理、保障管理四個方面綜合施策,進一步提高學生心理健康工作針對性和有效性。
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再強調也不過分。對于學生群體來說,尤其如此。近年來,校園悲劇時有發生,每每令人扼腕。其背后之禍首,常常與心理有關。確實,很多家長不知道,學生所面臨的心理壓力比成人更甚。學業壓力、人際關系、就業問題、情感變故……近年來,對于守護學生心理健康,各級各部門持續發力;但也必須承認,至今仍是一塊突出短板。在這方面再強調、再部署、再發力,至關重要。
縱觀《通知》內容,12項要求涉及各環節、各方面,相當細致。要逐一對照,嚴格落實,執行到位。且有兩點,值得強調。
一是用心。記得在《中國青年報》上看過一位抑郁癥患者寫的文章——《多活下來的這9年》。文中有句話讓人印象深刻:“這是用眼睛看不見的病,需要用心才行。”心理問題,何嘗不是如此?《通知》從源頭、篩查預警、干預處置等各環節提出了明確要求。一一落實,并不難,但關鍵還是“走心”。青少年心事多,會隱藏,對心理問題又會有“病恥感”——觀察、談話、預警網絡、心理咨詢室等不僅要有,還要有效。如何切實發揮作用,真的要用心才行。
二是教育理念。《通知》只是在關注心理健康嗎?我覺得不是。觀察12項要求,其背后還涉及更深層次的問題。充分發揮體育、美育、勞動教育以及校園文化的重要作用,幫助學生紓解心理壓力,幫助青年學生樹立正確的交友觀、戀愛觀……教育家杜威說,教育即生長,生長就是目的,在生長之外別無目的。《通知》提醒教師、家長們,要把教育的落腳點放在人的成長上,要以人為本,用愛澆灌,教會孩子如何認識自己、如何珍惜生命、如何熱愛生活——讓孩子健康成長、成才,這才是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
(記者 夏振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