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有這樣一堂課。
它將課堂從傳統意義上的教室搬到演播廳,搬到三湘四水,讓外面的世界成為孩子們的教科書;它跨越時空界限,以互聯網為媒,讓全省中小學生得以“同上一堂課”;它打破學科局限,集思政、德育、心理、勞動、科技等內容于一身;它云集了袁隆平、鐘南山、楊長風、楊孟飛等一批著名專家學者與孩子對話……
諸多的嘗試與探索,讓它一躍成為“網紅”金課。
這堂課,就是“我是接班人”網絡大課堂。
2019年以來,湖南致力于探索新時代中小學網絡思政育人的新模式,打造學生愛看、傳播到位、深入人心的網絡金課,“我是接班人”網絡大課堂應運而生。截至2021年7月底,共播出32堂大課、500余堂小課,全省近1000萬名中小學生同步學習并輻射全國,學習人次超過6億,獲評教育部全國線上教學優秀案例。
全省一盤棋,共上一堂課
“心中有陽光,傳遞正能量。歡迎大家在周六晚上8點準時參與‘我是接班人’湖南省網絡大課堂……”每周的同一時刻,“我是接班人”網絡大課堂總制片人、總班主任郭曉芳總是面帶笑容,說著她熟悉的開場白,與如約守候在屏幕前的全省中小學生見面。
為什么要在全省上這樣一堂大課?
近年來,湖南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將思想政治工作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取得了明顯成效。然而,說教式、灌輸式的育人方式仍然存在,教學方法過于單一,特別是一些偏遠農村學校還存在育人資源匱乏、育人內容陳舊、育人合力不足等問題,導致學生缺乏學習興趣,難以達到預期的教育目標。
“更要引起注意的是,網絡不良信息的滋生和蔓延已嚴重影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湖南省教育廳發展規劃處副處長甘文波說,2018年省教育廳曾做過一次調研,發現近年來發生在湖南未成年學生身上的極端事件,大多與網絡存在直接或間接的關系。
因此,如何通過網絡加強中小學生思政教育,成為湖南省教育廳思考的重要課題。“直接依托市、縣、校開展在線教育?不大現實。基層事務繁雜、學校壓力大,即使開展起來,恐怕也難以保證效果。通過強化道德與法治課等德育課程的宣講力度,可能也無濟于事,何況這與網絡輿論對沖也起不了多大作用。”湖南省教育廳一級巡視員應若平分析。
“一竿子插到底,開設省級網絡大課堂,實現全省一盤棋,共上一堂課。”湖南省教育廳黨組書記、廳長,省委教育工委書記蔣昌忠一錘定音,“要高舉網絡思政旗幟,掌握網絡育人主動權,面向全省中小學生推出真正有吸引力、能夠深入人心的思政大課,旗幟鮮明地在網絡陣地上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2019年11月,一堂以中小學思想政治課為特色定位,以互聯網、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為傳播渠道,以思政德育、心理健康、生命安全、科技探索、文化藝術、法治教育、家校共育等為育人課程,旨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促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省級網課——“我是接班人”網絡大課堂應時而生。
與此同時,湖南構建了“1+3+N”(現為“1+100+N”)授課模式。“1”為主校,設在湖南教育電視臺演播廳;“3”為互動分校,每堂課輪流接入3個縣(市、區)的各1所學校,與主校進行同步互動教學,分校以農村學校和教學點為主(“100”是指100所芙蓉學校);“N”為全省其他學校,通過網絡直播平臺和電視頻道同步收看“我是接班人”網絡大課堂。
第一課《我和我的祖國》播出,就有700余萬中小學生通過電視、網絡、手機等媒介同步觀看。課后,孩子們被深深吸引。“我是接班人”網絡大課堂“一炮而紅”。
突破媒教界限,讓學生愛看
“枯燥”“學生不愛學”是思政育人面臨的最大難題。
“我是接班人”網絡大課堂聚焦“讓學生愛看”這一核心問題,借助部門和媒體合力,大膽創新、反復打磨,以影視化的表現手法,打造了憑內容和質量取勝的主題化網絡思政金課,有力引導了全省學生由“追明星”改為“追名師”、由“追網紅”改為“追網課”。
3月5日為學雷鋒紀念日,但雷鋒生活的年代日漸久遠,與“00后”中小學生的生活多少有些距離感。“我是接班人”網絡大課堂在《雷鋒的朋友圈》一課中,通過雷鋒的一段演講錄音,把他還原為一個鮮活的人,從不同角度分析雷鋒22年的人生,讓學生們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雷鋒。
原來,雷鋒不僅是品學兼優的學霸,還會寫詩、拉手風琴、朗誦、唱歌、說快板,是樣樣都行的“斜杠青年”;原來,雷鋒不僅一針一線幫戰友縫補衣服,手把手輔導孩子們學習,還會利用休息日,義務參加生產隊勞動,是個“對待同志像春天般溫暖”的“暖男”……
這節課,讓雷鋒精神深深扎根在每一個湖湘大地的學子心中。
這是“我是接班人”網絡大課堂的一個縮影。它不單獨聚焦某一門學科,而是融合了許多學科的育人之道,探索更符合信息時代育人需求和學生成長規律的學科融合課程。每堂課圍繞一個主題,融合思政、德育、心理、安全等多學科優勢,設計多層次、多場景、多角度的全新課程,為學生獻上一道道精神大餐。
如果說“主題化”是這道網絡思政大餐必不可少的“原材料”,那么“影視化、節目化”的表現手法,則是讓它變得有滋有味的“調味劑”。
請看《上九天攬月》一課的片段——
一出《嫦娥奔月》情景劇,現場還原古老傳說,由此引出中國航天的嫦娥探月工程。其后,“我是接班人”制作團隊使出渾身解數:對話嫦娥五號工程總設計師楊孟飛;拍攝VCR,邀請學生真人演示探月步驟;實地探訪模擬月球環境特征的月壤環境實驗室;走進烈焰騰空的嫦娥五號發射現場,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展現中國航天人上九天攬月的全過程。震撼、激動、著迷、向往、深思……每一步都牽動人心,每一個畫面都讓人遐思萬千。一堂課下來,屏幕之外的中小學生化身航天迷,憧憬著浩渺的太空,憧憬著蒼茫的宇宙。
為進一步拉近思政課與學生的距離,達到更好的育人效果,“我是接班人”網絡大課堂還廣泛邀請在各領域有所建樹的專家學者走進現場,與學生對話。
“電腦里長不出水稻,書本里也長不出水稻,你必須到田里去。”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成為第一位重磅級專家。課堂上,袁隆平不僅講述了自己與雜交水稻的故事,還鼓勵學生身體力行,以勞動為榮、以勞動為樂,用勞動創造美好生活。
隨后,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北斗導航系統總設計師楊長風等專家學者相繼成為“授課教師”。不僅如此,杜家毫、許達哲兩任湖南省委書記站在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政治高度,先后走進“我是接班人”網絡大課堂,表達對孩子們的親切關懷和殷切期望。
榜樣的力量最能鼓舞人,專家學者的“現身說法”在學生心中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孩子們紛紛表示,“要努力學習,為國家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長大后我就成了你”……
打開世界一扇窗,城鄉孩子同成長
“孩子們,我們一起深情地凝望著國旗。請問這紅色它代表著什么?”“為什么要用五角星作為國旗的主體呢?誰來說說?”……這是“我是接班人”網絡大課堂第一課《我和我的祖國》的一個鏡頭。
在全省學生同步觀看的同時,屏幕那頭,連接著這樣一群學生——來自韶山學校、花垣縣十八洞小學、麻陽第一芙蓉學校等偏遠鄉村學校的學生,也參與了大課的錄制,以在線課堂的方式與演播廳里的城市孩子“同上一堂課”。
“一塊屏幕,打開一扇看世界的窗。”藍山縣新圩鎮新圩學校校長段勝文說,“我是接班人”網絡大課堂給鄉村孩子帶來的,不僅僅是視野的開闊、思維的拓展,更重要的是,彌補留守兒童心靈的空缺,引領他們向上、向善,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他還清楚地記得,學校組織觀看《我和我的祖國》一課時的熱鬧場景。部分班級還沒來得及裝上“班班通”設備,無法在教室觀看,班主任便早早地把他們帶到多媒體教室,連過道里也擺上小板凳,坐滿了孩子;或聯系信息教師“搶占”電腦室,甚至有的班級窗戶旁也擠滿了孩子。當課堂上響起歌頌祖國的旋律時,學生們不自覺地哼唱起來……
幾年來,花垣縣十八洞小學學生劉錦潔登臺亮相,向全省青少年介紹山村苗寨的風土人情;新晃縣芙蓉學校學生姚清峰借助5G傳輸和全息成像技術,即使相隔數百公里,也能和總班主任異地同屏,實時對話……經由一塊屏幕,千萬城鄉孩子共上一堂課,或親身參與,或同步觀看,一同沐浴成長的陽光,體驗大千世界的精彩。
隆回縣巖口鎮樸塘完小校長劉成家坦言,很長一段時間,農村學校的德育工作常常是“說起來重要,做起來不重要”,加上專業師資力量有限,即便想要有一番作為,也很難找到科學的“方法論”。“事實上,從中獲益的不只是學生。對于教師而言,還有教育教學方式的引領與啟迪。”劉成家說。
“我是接班人”網絡大課堂就這樣借助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將高品質的思政大課覆蓋到全省偏遠山區和教育發展的薄弱地區,讓全省中小學生特別是貧困地區的孩子連接院士、連接榜樣、連接歷史、連接未來,為他們打開一扇了解世界的窗,照亮了他們的世界。
(記者 徐鵬 陽錫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