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對著學校大門出入口的一樓辦公室里,一位架著金絲眼鏡的女教師目不轉睛地注視著一個個蹦跳著走進校門的小學生。不一會,她便笑著起身朝門外走去,還沒走到門邊,孩子們歡快地圍攏過來,“校長媽媽”“校長媽媽”地叫個不停。
這位女教師就是湖南省郴州市宜章湘粵學校小學部校長李玲玲。在老師、學生的眼里,李玲玲就是個風風火火的“救火隊長”,哪里有困難就出現在哪里,帶領全校師生將這所以鄉鎮寄宿生為主要生源的學校,辦成了質量在縣城位列前茅的名校。曾經帶著孩子到外地求學的家長,紛紛把孩子送回了這里。當地人說,這是學校“鳳凰涅槃、浴火重生”式的進步。
臨危受命,救縣域大班額之急
2016年,已經在宜章三小任副校長10年的李玲玲,各項工作順風順水,本以為自己可能會在這所縣城最好的小學里干到退休,可不承想有一天,宜章縣教育局的領導忽然找她談話,要把她調到一所民辦學校任校長。
李玲玲當時心里有點打鼓,雖說這所民辦學校辦學環境很優美,但教學質量、師資隊伍,尤其是生源,都跟宜章三小沒法比,過來之后能不能勝任、辦不辦得好,都沒有底。但是當教育局領導特別提到,這是縣委、縣政府在對全縣教育資源進行通盤考慮,進一步提升民辦學校辦學潛力,緩解城鎮化進程中越來越嚴重的大班額問題作出的戰略決策時,她一下子就想通了。
“作為一名特級教師,我義不容辭。”李玲玲說。就這樣,“救火隊長”李玲玲到宜章湘粵學校小學部走馬上任,開始了她提振民辦學校、緩解大班額的“救火之旅”。
整體來看,宜章湘粵學校小學部辦學條件和設施都不錯,但由于是民辦學校,教師流動性較大,生源以鄉鎮農村寄宿生為主,學校課程體系并不完善,這都是李玲玲“救火”之初必須面對的挑戰。
5年過去了,李玲玲交上了一份滿意答卷。她到湘粵學校之后,學校教學質量逐年攀升,2019年、2020年畢業會考,多個年級科目檢測均排名全縣第一,學校多次榮獲省市各級各類榮譽稱號。最主要的是,在校學生數節節攀升,由2016年的650人上升到目前的1769人,已滿學位運行,基本實現當初縣教育局委派她過來的目的。
最大的改變,還是學校在老百姓中的口碑。李玲玲介紹說,以前學校招生要“校領導帶小分隊走村串戶、教師人人有任務”,現如今成了“家長帶著孩子爭先恐后主動來校報名”。
自我發熱,給教師傳遞陽光
盡管湘粵學校有著近20年辦學歷史,但是仍然面臨教師隊伍不穩定的難題,教師流動性大,對學校的歸屬感、責任感差,團隊凝聚力、戰斗力不強。為了補齊這一短板,李玲玲一上任,就把提振教師隊伍放在重要位置。
提振教師精氣神,從幫助他們解決困難、給他們送溫暖做起。李玲玲把每位教師的生日都記在臺歷上,生日那天,教學樓里的電子顯示屏滾動送祝福;哪位教師或其父母生病住院,她都會領隊前去探望;有教師遇上了生活或工作上的困難,她第一個伸出援手……
在同事眼里,李玲玲既是嚴格的校領導,也是善解人意的知心大姐,更是哪里有困難就出現在哪兒的“救火隊長”。
初到湘粵學校,李玲玲發現學校老師相互了解程度不高,尤其是年輕教師,歸宿感、融入感不強,李玲玲就定期策劃舉辦教學沙龍,帶頭和大家分享教研心得。讀書體會、教學故事、個人才藝表演……漸漸地,老師們都打開了心扉,教學沙龍也有了個時髦的名字——“湘約講堂”。每周一次的“湘約講堂”,成了教師們相互學習、互通有無、暢所欲言、釋放情緒的平臺。
很多老師都說,李校長體貼,最會關心人。李玲玲卻說,自己只是設身處地地站在老師們的角度想問題。“要求教師做到的,自己先做到;要求他人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李玲玲這樣說,也這樣做。每天,她總比其他老師到校早、回家遲,假期寧可自己辛苦一點,也盡量不安排其他老師加班。
“教師作為一項育人的職業,所服務的對象是天真活潑的孩子。只有每位老師的內心充滿陽光和溫暖,他們才有能力把這些光和暖傳遞給學生。”這就是李玲玲自我發熱的動力。
學生口中的“校長媽媽”
從教32年,李玲玲堅持每年都到學生家中家訪,正是因為這樣的執著與對學生的關愛,李玲玲被很多家長記住了。
湘粵小學大部分學生是來自各鄉鎮的住宿生,其中相當一部分是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基本缺位。同時,不少家長只在乎成績,忽視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
“因此,學校和老師既要想方設法彌補家庭教育的空缺,肩負起家長的責任,營造家的感覺,又要通過落實精細化管理,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效果,還要把德育擺在首要位置。”李玲玲說。
針對學生遠離父母、缺少關愛的情況,學校要求班主任和生活老師時刻關注每一個學生,既教他們基本生活技能、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又幫助他們解決個人難以解決的困難。同時學校還發起“愛自己也愛別人”的活動,讓孩子們在生活中能夠發自內心地互相幫助、團結友愛,學會自我照顧,做自己的主人。
沒有父母的關照,一些剛入校的學生存在不良的生活習慣,為此,學校舉行“伸伸手彎彎腰”的主題活動,不亂扔垃圾,不隨地吐痰,主動撿拾地上的垃圾;圍繞德育教育,“每周一小主題,每月一大主題”,孩子們在有聲有色的主題活動中獲得滋養。
學校還專門成立“學有所成”辦公室,針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制定專門方案,每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都配備一位有力的幫扶老師,每位幫扶老師定期對其進行生活、學習、心理上的幫助和疏導,讓孩子內心陽光,健康快樂地成長。如今,學生都親切地稱呼李玲玲為“校長媽媽”。
“我要求每位老師把對學生真誠微笑當成本能,把細致入微的關懷當成責任。”當問到她讓這所民辦學校“涅槃重生”的秘訣時,李玲玲說,辦好一所學校,只要能做到想師生之所想,急師生之所急,就足夠了。
(記者 潘雅)
關鍵詞: 學生 真誠微笑 當成本能 細致入微 關懷 當成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