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全國首所新型足球學校在河南省開封市揭牌,標志著《中國足球改革發展總體方案》中的“新型足球學校”概念正式落地,河南將為全國校園足球改革發展探索有益經驗。
近年來,河南校園足球的參賽成績也頗為亮眼。2020年10月,全國高中足球錦標賽男子組決賽落下帷幕,代表河南出戰的鄭州市第九中學、河南省實驗中學和鄭州市第二中學包攬冠亞季軍,他們出眾的表現被業界贊譽為校園足球的“河南現象”;2019年1月,河南省孟津縣僅有200人的張盤小學女足受邀參加“一帶一路”國際青少年足球冬令營,勇奪U12女子組冠軍……
河南校園足球,為什么這么“中”?從普及到提質、再到育人的“防守反擊”策略,有何借鑒意義?校園足球給河南教育帶來了哪些變化?帶著這些問題,本報記者進行了采訪。
驚險撲救:守住校園足球人口普及防線
十年前,張帥遇到了人生的兩道坎——因為傷病,他從職業俱樂部黯然退役;回到母校開封市第三十三中學當足球教師,綠茵場上的孩子卻寥寥無幾。
“三十三中是老牌足球強校,曾培養出一批優秀足球運動員。但當時中國足球正處于低谷,國家隊戰績不佳,假球風波不斷,2002年世界杯出線帶來的‘足球熱’早已散去,不少家長覺得踢球沒有出路。”張帥坦言,足球必須從娃娃抓起,如果守不住校園足球人口普及這道防線,那中國足球就真的危險了。
國際足聯統計數據顯示,全世界足球人口中80%是青少年,校園足球是足球事業發展的基礎性工程。河南省校足辦常務副主任、河南大學國際足球學院院長郭蔚蔚介紹說,2015年,教育部牽頭成立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工作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當年,河南在全國率先成立省校足辦,下設教研部、培訓部、競賽部、宣傳部、幼兒部、外聯部和綜合部等部門,搭建了直達市縣基層的高效組織體系,協同推進全省校園足球工作。
“河南校園足球決不能再走‘重精英輕普及’的老路,必須要樹立育人為本、重在普及、廣泛動員、人人參與、夯實基礎、逐步提升的理念。”河南省教育廳黨組書記、廳長鄭邦山表示,河南聚焦“教會、勤練、常賽”,5年制定了30余份管理文件,打造出中原大地校園足球的“三大體系”,做大做強校園足球優秀人才“蓄水池”。
——培訓體系是基礎。建立5個片區培訓基地,聚焦一大批業內專家和優秀教師作為培訓講師,對全省萬余名局長、校長園長、指導教師、體育教研員、教練員、裁判員等開展分類分級培訓。
——競賽體系是關鍵。在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四個學段搭建省長杯、市長杯、縣長杯、校長杯的四級競賽平臺,特別重視校長杯班級聯賽,全面落實足球特色學校“每天一次足球大課間、每周一節足球體育課、每年一次班級聯賽和足球文化節”的普及性要求。
——教科研體系是保障。在全省開展足球優質課評選、送培到基層等活動,在鄭州、開封等地探索將足球納入體育中考選考項目,成立中原校園足球發展研究中心,開展專題研究,不斷提升校園足球發展的專業化水平。
鄭州市教育局原黨組書記、局長王中立給記者算了一筆賬,鄭州5年投入1.8億校園足球專項資金,建球場、抓培訓,換來了全市每年有近6萬名學生參加各級各類足球比賽萬余場,人人都踢球、班班有球隊、校校有特色。如今,校園足球已成為全市教育乃至民生領域的金字招牌,這筆錢花得值!
“只要基礎性工作做扎實、校園足球普及面擴大,具有足球天賦的學生被發現的可能性就更大,競技水平的提升自然是水到渠成。學校足球隊正重回巔峰,中國足球的未來也充滿希望。”望著孩子們滿場飛奔的身影,張帥信心滿滿地說。
精準傳導:打通校園足球人才培養通道
1%,這是一個長期困擾校園足球發展的數字。
國際經驗表明,職業足球運動員淘汰競爭異常殘酷,成材率甚至不足1%。清華大學體育部主任劉波一針見血地指出,我國的青少年足球人口在未來幾年將呈現井噴式增長,如果說之前校園足球是“無人可選”,那么今后很可能面臨“無處可去”的困境。優秀足球人才的上升通道如果解決不好,就好比球場上盲目“開大腳”,縱使有好苗子、好機會也很難把握住,必定會影響師生和家長的熱情。
綠茵場上,需要從中后場到前場的精準傳導,校園內外,也需要從普及到拔尖、從中小學到大學的培養通道。為此,河南以2218所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為基礎,要求各地貫通優質中小學布局銜接,同時在鄭州4所中學開設了5個可面向全省招生的校園足球實驗班,含1個女足實驗班,引導具有招收高水平運動員資格的省內高校擴大足球項目招生規模。
在“全國校園足球勁旅”河南省實驗中學足球隊,小球員們不僅個個技術能力出眾,還都品學兼優。2020屆畢業生申翊辰、王子丁分別被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錄取,還有多名隊員受到了北京理工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四川大學等名校的青睞……
“我們是足球特長生,但不是特殊生,我們要比普通同學付出更多,才能與他們保持學業上的一致。”在申翊辰看來,這種付出不僅賦予了他更強的身體素質和意志力,也提供了更多的人生可能。
王子丁告訴記者,從南陽路二小的球場出發,他一路“踢進”了省實驗中學,“踢進”了清華園,很多學弟學妹聽到他的故事,更加堅定上好學、踢好球的決心,“校園足球沒有出路”的偏見不攻自破。
2018年5月,作為回應中國足球改革發展需要的新事物,河南大學國際足球學院正式成立。同年10月,河南師范大學國際足球教育學院也順利掛牌。
多位業界專家表示,兩所高校開設足球學院,立足中原、輻射全國,致力于培養兼具文化素養和專業技能的復合型人才,有力推動了足球應用型人才集約化發展,對于打通校園足球人才培養通道具有重要意義。
“足球學院的教學與研究涉及運動訓練科學、足球運動管理、足球產品與傳媒等多個方面,學生畢業后可以投身足球運動,成為俱樂部教練員、訓練師,或是中小學足球教師,也可以選擇進入更廣義的足球產業,如俱樂部管理者、科研機構研究員、足球經紀人或足球文化傳播者。熱愛足球的孩子們的出路,不僅不會變窄,還能越走越寬。”河南省校足辦專家委員會成員李向東說。
精彩破門:充分發揮校園足球育人功能
為什么足球是“世界第一運動”?
有人說,足球是圓的,不到終場哨響永遠不知道最終結果。也有人說,足球不需要對參與者的身材進行特化改造,是一項為大眾設計的運動。在許多河南校園足球教師眼中,足球運動的普及與提升,不僅可以改善學生體質健康狀況,明顯降低肥胖率、近視率和心理健康問題發生的比例,還能培養他們的堅強意志、團隊協作能力、領導力和責任感。
河南省教育廳總督學李金川指出,6年多來,河南以校園足球為突破口深化推進學校體育改革,許多大中小學開設籃球、排球、武術、游泳等特色項目,“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局面初步形成,體育課成為最受學生喜愛的課程,社會對學校體育的認可度、參與度也明顯提高。
來自開封市體育運動學校的教師侯珺,平日負責體校的教學工作,每到周末則會來到開封市校園足球“滿天星”訓練營小學女子甲組訓練基地——開封市蘋果園中路小學,擔任這些普通小學女生的“總教頭”。
在侯珺看來,傳統足球人才培養主要通過體校選拔和俱樂部青訓,這種模式有其價值所在,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把體育與教育割裂開來。她建議,校園足球要把育人擺在首位,堅持體教融合,讓更多孩子體驗“世界第一運動”的樂趣。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校園足球不僅點亮了城市孩子的“滿天星”,對于許多鄉村娃來說更是雪中送炭。
地處豫西山區的洛寧縣,素有“七山二塬一分川”之稱,前年才摘掉國家級貧困縣的“窮帽子”。但就是這樣一個山區貧困縣,卻建有現代化足球場61塊,覆蓋了全縣18個鄉鎮,不到萬人就擁有1塊足球場地,遠遠高于全國規劃標準。
“洛寧之所以大力發展校園足球,其實和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有著密切關系。”時任洛寧縣縣長周東柯介紹說,洛寧有近10萬農村外出務工人員,造成了大量留守兒童,這些孩子缺少父母的陪伴,孤獨、內向、不善交流,足球成了打開孩子心靈、樹立人生自信的鑰匙。
該縣陳吳鄉的小夢燕(化名),因為喜愛足球、渴望擁有自己做主的人生,沒有選擇初中畢業外出打工、幾年后回鄉嫁人的生活,而是以足球體育特長生的身份考入高中。她因足球改變命運的故事在當地廣泛流傳,小夢燕也成了許多農村女娃的榜樣,校園足球成為洛寧教育“智志雙扶”的重要抓手之一。
“我們的目標絕不是獲獎、拿名次,而是堅持育人為本,打破錦標主義、唯成績論。只要堅持久久為功,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心態持續推動校園足球不斷發展,在不遠的未來,校園足球必將會改變中國足球和中國教育的面貌。”鄭邦山說。
(記者 高眾 李小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