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語文教研活動上,在聽張老師的《稱贊》時,我注意到一個有點特別的男孩,他喜歡在課堂上隨意插嘴。
第一次插嘴,我忘記他說什么了,當我找到這個課堂上有點不和諧的聲音時,我特意看了看這個小男孩:胖乎乎的,留著一個有個性的發型。但我發現他有點不好意思,用兩只小手遮掩著自己的嘴巴,好像是為自己剛剛插嘴而道歉。
“不是這樣看的”“我還想讀”“還有,還有……”后來的課堂上,這個聲音經常會突然響起,不是那么響亮,卻透露著表達的欲望。
課堂接近尾聲時,張老師把課文變成了一首朗朗上口的兒歌,來達到鞏固生字詞的目的。張老師帶著小朋友讀了一遍,又讓小朋友齊讀了一遍,兒歌很有節奏感,學生讀起來很好聽。但是讀了一遍,張老師接著就進入了“寫字指導”環節。“老師,我想再讀一遍兒歌”“老師,我還想把兒歌抄下來”,當這首兒歌從屏幕上將要消失時,這個聲音又響了起來,這次比任何一次都響亮,還夾雜著滿滿的興奮。張老師肯定聽到了他的聲音,但是沒有理睬他——已經在黑板上指導寫“板”字了。我回頭看看小男孩,他的眼神黯淡下來。
看著這個小男孩,我不禁游離了課堂。的確,許多老師都會經常聽到這些似乎并不和諧的聲音,覺得這些孩子不守紀律,并多多少少影響著教學秩序,因此打心眼里并不怎么喜歡。
事實上,從這個小男孩的聲音里,我聽出了表達的欲望——他想說出自己的想法;也聽出了主動學習的精神——他想抄下兒歌;還聽出了獨立思考的能力——他總有自己的想法……我們的課堂倡導以學生為主,倡導尊重每個孩子的差異,倡導敢于表達自己的想法,但許多時候還是拋不開事先預設的教案。
課堂上,我們總是在忽略那些有個性的聲音。而那些總被忽略的聲音,又似乎引起我們更多的思考。
教學環節應該為誰服務?課后,我與執教的張老師交流,是否看到班上的那個男孩由于沒有理他有些不開心。張老師表示,由于后邊的教學環節很多所以沒有及時回應。我聽后有些驚訝,我們的課堂上,學生隸屬于教學環節嗎?還是教學環節應該為學生服務?如此好聽的兒歌,孩子讀了一遍還想讀,并且喜歡到想把兒歌抄下來,多么可貴的學習精神。我們應該倡導精簡的教學設計,把充裕的時間留出來給學生。
課堂教學中如何實施因材施教?誠然,一個班級40多名學生,教師要關注到每一個學生,確實是需要教育智慧的。就像這個愛插嘴的小男孩,我們如何關注他卻不影響整堂課的教學秩序,如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呢?我想,應該鼓勵他表達自己的想法,告訴每個孩子學習就是要獨立思考;應該聽聽他的建議,讓全班再美美地讀讀兒歌,告訴孩子語文學習就應該美美地讀;當然也可以委婉地讓孩子現在先別抄兒歌,下課了再抄……如果教師選擇忽略課堂上的一些聲音,那么又如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呢?
(作者單位系浙江省瑞安市安陽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