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河,地處遼寧大連的涉農縣區,近年來因為一場全方位的“思想革命”,莊河教育異軍突起,成為區域教育發展的“現象級”成功樣例。
在遼寧省莊河市,三十中與三十一中是兩所優質初中學校。過去,盡管三十中的生源更好,不過令人有點尷尬的是,在教學質量上卻一度落后于三十一中。
這一現象直到這兩年才改觀。自從新校長陳玲上任后,三十中的教學質量一年一個樣兒,很快追上并趕超了三十一中。如今,這兩所學校都拼勁兒十足,在你追我趕中共同提高。
這是怎么回事呢?談及學校的變化,校長陳玲笑道:“最關鍵是教育者的思想觀念有了轉變,我們確立了‘生本教育’理念,課堂上學生的笑容多了,腰板兒挺直了,回答問題聲音響亮了。”
像這樣,用教育思想引領學校發展、變革教育生態的故事,正在莊河市越來越多的學校上演。
用教育思想領導學校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有一句耳熟能詳的名言:“校長對學校的領導,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領導,其次才是行政領導。”
在莊河,由市教育局局長劉貴元領銜的一項課題,可謂是這句名言的實踐驗證,課題名稱就叫“引領校長用教育思想領導學校的區域推動策略研究”。名字略長,有點拗口,卻準確、質樸地概括了研究主旨。2017年底,這項課題由全國教育規劃辦批準立項,成為國家級課題。
作為“區域推動策略”,全市60多所中小學的校長都是課題成員,他們要共同用實踐完成這項課題,“結合學校的實際形成本校的教育思想,并用教育思想去領導學校”。
對于這樣一項實踐研究,作為課題組主要成員,曾任莊河市教師進修學校校長的梁傳祥深有體會。“過去帶校長去南方考察,當地校長講起辦學頭頭是道,莊河的校長就只有聽的份兒,很難跟人家對話。說到底,還是校長的思想觀念滯后。”
在課題的引領下,為了“催生”教育思想,市教育局將校長組織起來,建立了多個校長發展團隊,為每個團隊配備了指導專家,通過專題研修、集體研討、專家引領、教師訪談進行全方位“思想啟蒙”,幫助形成本校的辦學理念。
“這幾年的確很辛苦,就像一場‘自我革命’,過程特別艱難。”莊河第二實驗小學校長管秀坤至今記憶猶新。
記不清多少個夜晚,管秀坤在燈下苦思冥想,一字一句地琢磨辦學理念的準確表達。先寫出辦學理念的初稿,再和專家、學校管理團隊一起,幾經學習、研討、修改。
當自己的《個性化教育辦學理念釋義》通過專家考評,管秀坤如釋重負:“對校長專業發展來說,這真是一次徹底的精神蛻變。”
而這僅僅是一場漫長的“精神磨煉”的開始。校長們確立了辦學理念后,還要接受市教育局的“過堂審查”。舉行一場主題論壇,邀請教育專家組成考核小組,校長們逐一登臺演講,經過專家論證、校長答辯、現場評定等級,每次僅有三分之一的校長能通過考評。沒有通過的校長,回去繼續打磨辦學理念,接受下次考評。
教育思想對學校發展有多重要,又如何改變一所學校?新華路小學校長高金香笑稱,這個課題“真好用”,她就是“受益者”。
3年前,高金香被任命為新華路小學校長,為改變學校落后局面,她審時度勢,走出了一條“尋找辦學理念”的特殊路徑。“學校的辦學理念,不是專家給我們的,應該基于學校的優勢。大家都想想,咱們學校有什么優勢?”她跟教師們商量。
教師們說,體育一直是學校的傳統特色。“好啊,那咱們就把體育特色做大做強。”高金香因勢利導說。就這樣,學校很快把校園足球、跳繩、長跑等確定為校本必修課程。
一段時間后,高金香說:“光有學校的傳統項目還不夠,中華民族有那么多優秀傳統呢,咱們也要繼承好啊。”怎么繼承呢?教師們經過討論,決定引進經典誦讀項目。
隨著特色項目逐漸多起來,教師們的心氣兒也越來越高,他們說:“校長,要培養孩子更多能力和素養,還得開發特色課程。”“這個想法太好了,我全力支持。”高金香高興地說。就這樣,從開發校本課程到改革課堂教學,新華路小學越來越有活力。
兩年后,經過全校一致同意,學校確立了“承啟教育”的辦學理念。“這個名字是我們自己想出來的,核心理念就是‘承傳統,啟未來’,繼承優良傳統,真誠接納孩子,用心關愛孩子,為他們開啟未來的美好生活。”高金香解釋道。
看得出,用教育思想領導學校,關鍵在于讓學校每一位教師都能夠理解、認同這一思想,并有能力、有意愿去自覺踐行。
“老實說,這件事推進起來相當艱難,過程很漫長。”梁傳祥說。過去作為培訓者,他對此還理解不深。一年前,他調任莊河市高級中學校長。掌舵一所百年老校,面對工作中的千頭萬緒,他才真切地感到,要把思想落實到實踐中,會遇到重重阻礙。
為此,梁傳祥沒有大刀闊斧,而是注重示范引領。他在校內成立了教科研改革團隊,親自帶領一批年輕教師開展課堂教學改革,與他們一起聽課、評課、磨課。用他的話說,“學校是一艘大船,不容易調頭,我先放一個小舢板下去,讓想改革的人都跳上來,慢慢就會形成一種導向”。
不“研究”局長,多研究學校
人世間最難的就是改變人的思想。梁傳祥和高金香的辦學經歷說明,教育思想觀念的轉變是一個“慢工細活”。
莊河教育為什么要選擇這樣一條難走的路?
面對這個問題,劉貴元一臉凝重地說:“‘家有千口,主事一人’。我始終認為,要辦好一所學校,相關因素可能很多,但校長絕對是其中無可替代的核心要素。”
擔任市教育局長前,劉貴元先后做了20年校長,又做過教師進修學校校長,對于校長的重要作用,既有著深刻的切身體會,也有著長期的觀察與思考。同時,從做教師開始,他就十分注重教育科研,也從中深感受益。任市教育局副局長期間,他主持的關于研究型骨干型教師培養的課題,曾是遼寧省教育科研重點課題。
這樣的成長經歷,使得劉貴元走上局長崗位后,很自然地把“研究校長”當成了自己的重要課題。
對于他的這項課題,有人一開始并不理解,曾私下勸他:“你不能這么干,把校長都弄得灰頭土臉的。校長哪能個個有思想,有幾個專家型校長能做到就不錯了,對其他校長別要求太高了。”
但劉貴元態度堅決,在他看來,用教育思想領導學校必須做到“區域全覆蓋”,只有每位校長都有自己的教育思想,才能改變整個莊河的教育生態。
更重要的是,劉貴元理解的“教育思想”不是貼在校園的標語口號,也不是掛在嘴邊的漂亮話,而是包含了“目標體系、操作體系、評價體系、保障體系”的一整套實施方案。
“這里的教育思想,是指校長對培養什么人和怎樣培養人的理性認識。”劉貴元說,“黨的教育方針如何在學校落地,校長不是被動地上傳下達,也不是簡單地看攤守業,而是必須結合學校實際,有自己的教育思想,有個性化的實施方案。”
與課題研究相配套,市教育局出臺了“用教育思想領導學校”的考核評價方案,由市教育局領導、教育專家、課題組成員組成考核小組,到各學校實地考察,對校長踐行辦學理念的情況進行評價。
作為校長發展團隊中的“第一梯隊”成員,二實小校長管秀坤對此感觸頗深:“對校長來說,這項課題實際上是一項在‘做中學’的專業研修,引領我們用心思考、用心做事、用心改進。”
在二實小,管秀坤提出了“和上成長的節奏,育出強大的心靈”的個性化教育理念。這是她的辦學理念,也是她的教育理想。如今這一理想正在變成學校的現實,二實小的校園越來越有活力。學生人人愛讀書,個個想挑戰;師生天天堅持長跑,人人愛運動;教室內書聲瑯瑯,校園里歌聲嘹亮。傍晚或周末,學校操場上,孩子們在家長陪伴下快樂地騎行獨輪車,在自我挑戰中收獲成長。
學校的教育理念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每一位教師。“這啟示我們要尊重孩子的成長需求,注意教育方式方法,培養出‘愛讀書,愛合作,愛探究,愛挑戰’的孩子。”班主任宋維義說。今年已經55歲的他仍干勁不減,每天和孩子一起讀書、跑步。樂此不疲的他說,接下來還要繼續做班主任。
看到教師和學生的快樂成長,管秀坤也充滿難以言喻的幸福。讓她尤為感恩的是,做人本分、只知道埋頭辦學的她從不會跟領導“走關系”,但按照考核評價標準,辦學成績優異的她卻備受青睞。今年,在市教育局支持下,管秀坤接手了一所新建的九年一貫制學校,成為教育集團的二實小又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通過對課題的考核評價,就是要形成一種導向,校長不用去‘研究’局長的喜好,只管用心研究學校、研究教育。只要把學校的活兒干好了,獎勵和榮譽自然就有了。”劉貴元笑道。
專家的“旁站式”指導
多年前,在大連市教科所原所長宋慶泮引薦下,曾任大連市中山區教育督導室主任的宋學紅,退休后來到莊河,擔任這項課題的指導專家、校長發展團隊導師。
宋學紅還記得,第一次與校長們開會正值冬天,臺下是一批老校長,深色衣著,神情木然,看著黑壓壓一片,氣氛格外沉悶。“在這個農村地區,改革能成功嗎?”她不禁心里有些發怵。
的確,當時的莊河教育就像一片堅硬的凍土,“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3年前,劉長林調任莊河市第一初中校長。“剛到學校時,我發現教師們的表情都是僵硬的,很少露出笑容。”劉長林說。這所學校環境亂,生源差。在這兒教書,的確難言幸福!
如何變革學校呢?劉長林請導師宋學紅面授機宜。幾年來,宋學紅悉心指導,幫助劉長林制定了學校的發展規劃,從頂層設計入手,從校長到老師,人人心中有目標,腳下有行動。
如今,劉長林提出了“生命成長教育”的辦學理念,勇敢地喊出了“做區域教育領跑者”的目標。
“校長,這個目標定得有點高吧。”教師們提出異議。但在劉長林看來,只有高遠的目標才能激發師生的斗志和信心。為此,他從“儀式教育”入手,改革傳統的升旗儀式,每周一個班級進行特色表演,讓每個孩子都有登臺展示的機會。每學期的開學儀式和結業儀式,他都會邀請家長參加,把這些活動變成勵志教育、感恩教育的好契機。
真是“給點陽光就燦爛”!這些過去很少被關注的孩子,現在有了展示的舞臺,一個個自信滿滿。學生的神奇變化,也讓教師干勁兒十足,臉上慢慢有了幸福的笑容。
最不可思議的是,過去因為學生成績太差,分配給學校的高中升學指標都用不完。僅僅兩年時間,學校升入示范性高中的人數大幅提升,劉長林期待的“做區域教育領跑者”的目標也不再遙遠。
“用教育思想領導學校,在一所薄弱學校實實在在見到了成效。”劉長林說,“重要的是,前進的每一步都有專家的引領和指導。”
對于專家的深度參與,劉貴元有一個形象的說法,叫“旁站式”指導。“校長們干事的過程中,始終都有專家站在身旁,給予陪伴和指導。”劉貴元解釋說,“沒有專家的引領,莊河教育不會有今天,也不會發展這么好。”
像宋學紅一樣的“旁站式”專家,還有宋慶泮。這位大連教育的功勛級專家,被莊河人的教育改革熱誠打動。已經80多歲高齡的他,每月都要到莊河,帶著一支校長發展團隊讀書學習、調查研究、深入課堂聽評課。他倡導的“自主發展教育”也被莊河的校長繼承和實踐。
“在我們大連,還有一位家喻戶曉的本土教育家冷冉先生,他提出的‘情知教育’思想影響深遠。我們鼓勵校長在辦學理念上百花齊放,但更希望他們立足本土傳統,在教育思想上一脈相承,形成相互兼容、相互溝通的研討氛圍。”劉貴元介紹說。
因為這一項校長研究課題,大連教育的優良傳統和寶貴資源,在莊河得以延續和發展。
回歸教育的本真
在莊河三十一中藝術節上,某班學生要演一個節目,班主任遇到了難題:班上有一個智力低下的孩子,要不要讓他上臺呢?
“當然要了,哪怕給他一句臺詞呢。”校長曲萬春說。于是,就為了這一句臺詞,班主任帶著這個孩子反復練了一節課時間。
正式演出時,看到自己的孩子登臺,家長哭了:“謝謝學校,謝謝老師,我們做家長的都要放棄了,你們卻沒有放棄!”
從這樣的教育小事中,曲萬春看到的是在教育思想引領下學校教育品質潛移默化的改變。
幾年前初到這里時,曲萬春在校園里走了一圈,沒有一個學生跟他打招呼。“不是說學生不懂禮貌,而是不夠陽光自信,校園里缺少自主發展的空間。”他反思說。
帶著困惑與問題,曲萬春參加了校長發展團隊,與課題專家一起,開始了一場從觀念到行動的學校教育變革。
曲萬春漸漸明白了,用教育思想領導學校,不僅是提出辦學理念,而是學校教育的系統設計要有整體發展規劃和師生培養目標,讓每一項教育活動都有意義。經過調研、學習與思考,他在三十一中提出了“給式教育”的辦學理念。
“所謂‘給式教育’,就是給師生提供充分發展的機會和空間,‘給問題、給實踐、給權利、給時間’。”曲萬春解釋說。
遵循這一辦學理念,曲萬春進行了一系列新嘗試。學校設計了豐富多彩的活動:讀書節、藝術節、詩詞大會、校園好歌聲……讓每一項活動都成為學生的成長契機。學校開辟了勞動教育基地,帶著學生親近自然、認識植物,開展研究性學習。教學樓走廊變成了開放閱讀空間,讓師生隨時隨地都有書可讀。
幾年下來,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顯著提升。而曲萬春更看重的,是學校教育內涵的變化:“我們的學生越來越自信,他們善于表達,樂于合作。教師的專業素養提高了,碰到問題會自覺地看書學習,在研究中解決。”
看得出,用教育思想領導學校,根本的意義在于通過教育價值觀的改變,改善學校教育行為,最終改變著教育中的每一個人。
對此,莊河市實驗小學校長于娥深有同感:“在參與課題研究的過程中,我們的教師學會了在反思中工作,最可喜的成果就是‘人’的變化。”
在這所有著優良傳統的百年老校,注重教育傳承始終是其鮮明的辦學特色。學校立足本土教育思想傳統,以“自主發展教育”為辦學理念,培養師生自主學習、自我管理、自我規劃、自我發展的能力。
“可以明顯感覺到,學生真正成了學習和生活的主人。”教師李俊芳說。她的女兒在學校讀四年級,過去像個養尊處優的“小公主”,現在學會了自我管理,把自己的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條。暑假到了,體育是弱項的她自覺制訂了健身計劃,每天堅持跳繩,體育鍛煉的興趣也越來越濃。
雖然思想觀念的轉變是一個艱難而緩慢的過程,但這些年來,莊河市的每一所學校都在慢慢形成自己的辦學理念:莊河第六高中的“勵志教育”、大鄭中心小學的“愛心教育”、徐嶺中心小學的“博雅教育”、鞍子山學校的“三美育人”教育……在不同的教育理念和主張背后,是一所所學校從理念到實踐“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成長變化。
“經過披荊斬棘,我們已經殺開一條血路,改革阻力越來越小。”劉貴元笑稱,“現在的莊河教育風氣越來越正,一支研究型校長隊伍正在形成。”
兩年前,一場大連市教育干部培訓會在莊河召開。莊河的校長登臺一發言,滿場皆驚。“莊河校長啥時候變得能說會道了,理念一套一套的!”
大家挺納悶,紛紛要求去學校看個究竟。從課堂教學、教師行為到學生表現,一圈看下來,大家服氣了:“莊河教育不簡單,校長說得精彩,干得更出色。”
面對莊河教育的顯著變化,一位與會的教育專家不吝贊賞,稱之為“大連教育的‘莊河現象’”。
當越來越多的人把關注的目光投向莊河時,劉貴元卻很淡定。在他看來,莊河只是做了一件符合教育規律的事,做了教育人應該做的事。
“我們國家正走向現代化,要實現教育現代化,首當其沖的是實現教育思想的現代化。”劉貴元說,“嚴格地說,莊河做的事情不是改革和創新,而是讓教育回歸本真。未來的學校就應該這樣。”
(記者 白宏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