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山東省濰坊市寒亭區第二實驗小學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充分挖掘整合學校、家庭和社會三方勞動教育資源,將勞動教育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打造了有特色、有亮點、開放共融的勞動教育融合課程新體系,著力推動勞動教育“內涵式”發展。
整合勞動實踐資源
拓展勞動教育新載體
為建立多元立體、豐富多彩的勞動教育實踐空間,學校統籌各方資源,不斷豐富拓展勞動教育的實踐場所,讓校園成為勞動實踐育人主陣地,同時盤活家庭、社會等勞動實踐資源,形成了“三位一體”勞動育人新格局,從而開展體驗式勞動教育。
(一)整合學校資源,豐盈勞動教育新風采
學校本著“地盡其力、物盡其用”的原則,將校園每一個角落、每一寸土地都進行規劃設計,打造勞動實踐精品服務“小基地”,如綠化園、種植示范園、生態觀光園、校園服務崗等;同時,積極爭取駐地社區支持,在校內設置田園主題勞動實踐基地,開辟“開心農場”等。并與第三方公司共同研發“云生態”課程及與課程配套的勞動工具、材料等,構建“云生態”勞動課堂。
(二)整合家庭資源,重塑家庭勞動教育新力量
教育始于家庭。學校廣泛吸納家長擔任家庭勞動實踐指導師,隨時指導孩子日常生活中的勞動實踐,鼓勵孩子自覺參與、自己動手,隨時隨地、堅持不懈地進行勞動。每年有針對性地掌握一到兩項生活技能,讓孩子學會收拾房間、洗衣、做飯等必要的家務勞動技能。
(三)整合社會資源,引領勞動教育發展新高度
學校為學生規劃固定的職業體驗,涉及教育、政法、醫療衛生等行業;整合敬老院、兒童福利院、圖書館、博物館等讓學生進行公益勞動;整合東籬田園綜合體、楊家埠藝術大觀園等社會勞動實踐基地資源,讓學生了解與時俱進的勞動變化等,培養學生熱愛勞動、學會生活、學會做人。
構建融合勞動課程體系
打造勞動教育新課堂
(一)在學校實施規范化勞動課程
通過整合勞動必修課程,將省定勞動必修教材的內容,按照勞動實踐、創新科技、設計制作等主題進行重新架構,打造特色“保潔員”課程、“綠植園丁”課程、“服務員”課程等;并利用校內自建田園基地,開發菜單式“種子”課程,讓學生親歷一粒種子從生根發芽到成長收獲的全過程;通過將多學科知識與勞動教育相融合,開發田園語文、農耕數學、魅力科學、多彩美術等學科融合課程。
(二)在家庭實施日常化勞動課程
以學生日常家庭生活的衣食住行為主題,設計家庭勞動課程。一是設置自理自立課程,指導學生列出個性化勞動清單,作為學生日常家庭勞動作業;二是設置家庭幫手課程,通過主題任務設計引領,指導學生對家里的事情進行勞動探究實踐;三是設置熟能生巧課程,通過進行勞動技能闖關打卡,讓學生在日常的家庭勞動教育中,培養家庭生活勞動技能。
(三)在社會實施多樣化勞動課程
學校從3個維度分學段、分年級設置社會勞動課程。一是職業體驗課程。定期組織學生到政府部門、社區等進行職業體驗,開闊學生的職業視野,為學生未來的人生規劃播下種子。二是志愿服務課程。組織學生到敬老院、醫院等進行志愿服務,體驗社會公德的價值和意義。三是探索體驗課程。因地制宜,組織學生到勞動教育實踐中心等體驗現代農業技術,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
活化勞動素養評價形式
凸顯勞動教育新成效
學校采取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相結合的原則,統籌評價方式、評價主體、評價內容等,將勞動素養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形成科學的勞動教育評價機制。
(一)評價方式多元化
通過勞動過程觀察、勞動經驗分享、勞動技能競賽、勞動成果展示等方式,加強實際勞動技能和價值體驗的評價,在關注學生勞動成果的同時,關注勞動教育全過程的勞動體驗,全面客觀記錄勞動過程和結果。
(二)評價主體多元化
采取教師、家長、同學、勞動實踐單位等參與的多元評價主體,采取以教師評價為主,家長、同學、勞動實踐單位評價為輔的原則,從不同的視角、不同的維度,客觀準確地評價學生的勞動技能、態度、觀念和習慣等勞動素養,引導學生端正勞動態度,體驗勞動樂趣,形成良好的勞動習慣。
(三)評價內容多元化
從學生的勞動態度、勞動技能、團隊精神、創新能力等多角度評價學生在勞動實踐中的表現,特別是全方位評價中的勞動素養閃光點的評價,可以不斷激發學生參與勞動的積極性,增強學生勞動的責任意識和合作能力,強化勞動育人效果。
(王松杰 李霞 張世蘭 李寶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