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輪崗的確要邁開更大的步子。特別是“雙減”政策發布后,校內作為教育的主陣地,教師輪崗從一定程度上成為推進教育公平的重要抓手,被寄予厚望。
此次教師輪崗之所以備受關注,還是因為教師流動已經是常規舉措,再次發力是否能促進理想教育生態的形成令人期待。過去十多年間,國家多項文件涉及教師、校長輪崗,2014年教育部等部門出臺《關于推進縣(區)域內義務教育學校校長教師交流輪崗的意見》,對城鎮學校、優質學校每學年教師交流輪崗比例提出不低于符合交流條件教師總數10%的要求。對此,全國各地通過縣管校聘等形式促進教師流動已有廣泛的推進。但一些城市尤其是一線城市,教師流動的范圍、力度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而解決擇校熱、學區房等問題也期待教師輪崗能起到新的作用。
北京等地此次教師輪崗政策發出了常態化、大規模的強烈信號。這是在曾經教師流動的基礎上邁出的一大步,值得肯定。但我們不能忽略一些擔憂和質疑的聲音。此次輪崗到底能以多大的力度和多快的速度推進?能不能取得預想的結果?這些聲音都指向一種期待:讓輪崗發揮實效,真正推動教育走向優質均衡發展。
教師輪崗必須要把握好節奏。從過去實施教師流動所面對的難題可以看出,其本身堪稱一個復雜的社會治理問題,甚至很多因素不是教育部門自身能完全解決或決定的。教師輪崗的程度受不同階段經濟社會、教育發展情況和所設定的教育發展目標影響。例如,在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建設的目標上,“十二五”時期,側重于健全;“十三五”時期,指向更加均衡;“十四五”時期,則是優質且均衡。教育的發展階段不同,教師輪崗的情況也會不同。
教師輪崗涉及、影響的群體也比較復雜,既有教師、校長,也有學生、家長,還有不同學校。大范圍較為徹底的教師輪崗需要打破很多阻力,比如教師的身份隸屬、校際差異、生源之間的差異等。縣管校聘、多校劃片等舉措的大力執行都是教師輪崗能夠運行下去的良好鋪墊。例如,北京東城這次敢于承諾干部教師三年內全部輪崗,就得益于過去“區管校聘”長效管理經驗。
我們還要看到每個地區的教育發展生態不同,教師輪崗的形式、制度設計也不盡相同。城市之間沒有一成不變的經驗可以照搬照用,必須依靠不斷探索、不斷實踐,在時間中積淀。即便在同一城市內,區域間的教育均衡程度、學校分布特點、教育集團內部管理方式也存在較大差異。過去,北京曾經把海淀、東城的教師流轉到遠郊區縣,實際成效并不是很成功。所以,想要讓教師輪崗真正見實效,必須立足于區域自身的特點,以科學的制度來護航,平衡家長訴求、教師意愿和學校長遠發展的關系,既不能影響教師生活、工作的整體質量和學校的優質均衡發展,還要兼顧教師校長流動頻率與學生成長周期的匹配。
把握好教師輪崗的節奏,意味著這件事不可能一蹴而就,急于求成往往欲速則不達,要隨時動態化調整“戰術”,既要穩又要準。科學有序推進教師輪崗,須先問政于基層,超前制定教師輪崗的配套措施。過去,教師輪崗的比例較小,未來逐漸提升乃至全覆蓋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怎么輪、誰先輪、輪到哪,都要為教師做好相應的管理、生活上的服務,出臺匹配的獎勵、激勵機制,讓教師看到輪崗之后對自己職業發展的促進,變被動的輪崗為主動的、自發的、積極的輪崗。教師輪崗會在不同階段面臨不同的問題,相關部門既要適時做好政策的宣傳解讀,又要暢通意見反饋渠道,建立科學的成效檢驗標準,及時發現并解決問題。作為試點城市或區域,要總結梳理好既有經驗和教訓,方便接下來更多地區借鑒。
每個城市的教師輪崗新政發布后,都有很多家長很關心能不能快速給學區房降溫,能不能盡快見到實效。對此,我們不妨先形成教師輪崗常態化的共識,“讓子彈飛一會”。同時,給教師以信心和動力,用積極的心態建言獻策,給政策以檢驗、校準的空間和時間。
(劉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