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考招生結束后,很多人發現在一些省份,師范類院校成為不少考生心目中的志愿首選,一些學生甚至放棄綜合類名校而選擇師范類高校。部屬師范院校的專業組投檔線飆升,有的大學錄取線已經接近北大、清華,非部屬師范院校也水漲船高。
師范專業受熱捧與過去師范專業吸引力不夠強的狀況形成了鮮明對比。錄取分數線直接反映了專業景氣度,也是就業前景的溫度計。其實,這種現象并非始于今年。近年來,優秀高中畢業生報考師范專業的現象就頻頻引發關注。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人員公布的一組數據顯示“師范熱”逐年升溫,2018年各地高考成績排在本省份前30%的畢業生,報考師范專業的比例平均是18.3%,2019年則提高到33.4%,翻了近乎一倍。其中,比例最高的兩個省份高達55.3%和49.8%,意味著高考成績排在本省份前30%的畢業生,超過半數或者接近半數報考師范專業。
“師范熱”的背后是我國聚焦高質量教師隊伍建設,推動落實一系列尊師重教政策的結果。近年來,公費師范生政策不斷完善,從免費師范生到公費師范生,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重要性和榮譽感明顯提升。免除學費、免繳住宿費并補助生活費,畢業后就業定向保障,給了畢業生穩定的預期,大大提升了公費師范生的吸引力。同時,教師工資長效機制不斷健全,教師工資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公務員的收入得到全面落實,教師工資從倒數后3位提升到全國19大行業第7位。教師不再以清貧的形象示人,教師的政治地位、社會地位、職業地位全面提高,教師職業尊嚴和合法權益得到堅實的保障。東部沿海地區中小學校重金招聘優秀畢業生,頻頻引發社會關注,更是進一步提高了師范專業對優秀畢業生的關注度和吸引力。
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師是提升教育質量的關鍵。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滿足民眾對優質教育的需求,教師隊伍建設是重中之重。用優秀的人去培養更優秀的人是教育高質量發展的保障,而吸引優秀人才投身師范專業學習、投身教育事業,則是關鍵的第一步。
“師范熱”釋放了喜人的信號,生源質量的提升,顯然有助于提升師范生的培養質量。當然,它也給教師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教育是教育事業的“工作母機”,是滿足老百姓從“有學上”到“上好學”、從“有老師”到“好老師”需求的源動力,更是辦好更加優質教育的根本前提。尤其是當下,我們面臨著夯實學校教育主陣地、全面提升學校教育質量的重要任務,對優秀師資的需求更加迫切。
面對更好的生源,面對更多優秀畢業生的期待,面對教育發展對優質師資的迫切需求,必須振興教師教育這個基礎工程。要加強教師教育體系建設,加大對師范院校的支持力度,創新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建立教師教育質量的有效保障制度,強化師德師風教育,涵養師范生的教育情懷,從而為教育事業發展輸送更多的優秀畢業生。選擇師范專業的畢業生們,也應該認清自己的選擇,并將專業選擇轉化為職業認同,努力成長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老師。
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師范熱”并不能完全與“從教熱”畫等號。提高師資隊伍建設水平,推動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需要“師范熱”持續下去,更需要實現“師范熱”到“從教熱”的轉化。因此,還必須繼續在加強教師隊伍建設、落實尊師重教各項舉措上下功夫,不斷完善待遇保障和激勵機制,不斷提升教師社會地位和職業成就感,改善教師工作環境,讓教師成為更多優秀人才的最終職業選擇。
(楊三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