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這是立足我國當前基礎教育現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夯實學校教育主陣地、實現素質教育的有利契機,也是回應社會關注與期盼、緩解家長焦慮情緒、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嘗試與探索。“雙減”不僅是對矯正“校內減負、校外增負”現象作出的重要部屬,更是對我國義務教育階段教育格局進行的綜合變革。
提升學校教學質量,讓教育回歸本真。“唯分數論”“唯升學論”是我國教育問題的頑瘴固疾,錯誤的評價導向是學生學習壓力過大、家庭負擔過重的問題源泉。《意見》明確指出,學校應健全教學管理規程,優化教學方式,強化教學管理,提升學生在學校的學習效率,確保學生在校內學足、學好。可以說,《意見》的出臺,對教育生態平衡產生了深遠影響。
學校是教育的主陣地,只有真正提升學校教學質量,夯實教育教學基礎,才能從根本上落實“雙減”政策。提升學校教學質量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從觀念上發生根本性轉變,突破以往授課、作業、練習、考試的傳統教育模式。提升教學質量,要求重新審思教學思想與方法,全面提升素養教育成效;探索學業質量評價內容與方法,完成學段之間的有效對接;探索家庭作業的分層與進階設計,促進學生思維能力不斷發展;探索課堂實踐活動設計,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索和社會實踐能力等。“雙減”工作需要打破傳統觀念的學科知識及能力培養,從思想、方法、理論和實踐層面進行系統性變革。只有綜合施策,統籌兼顧,才能構建良好的教育生態,真正將學生從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的桎梏中解救出來。
深度挖掘學生潛質,鼓勵發揮興趣特長。《意見》統籌國家戰略,著眼學生身心健康成長,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這也是黨中央針對基礎教育短視化、功利化現象,特別是校外培訓機構資本化、無序化作出的重要部屬。規范校外教育培訓行為,并不代表將其取而代之甚至完全取締,我們要充分發揮教育培訓的有益補充作用,明確學科類和非學科類學習范圍,著重開展藝術、文體、音樂、科研、勞動等綜合素質培訓活動,滿足學生的學習興趣及特長愛好,突出學生個性化發展。同時,可以在學習和培訓的過程中不斷積累素材,形成過程性評價,實現高中招生及新高考綜合素質評價的有效對接。另一方面,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有必要挖掘學生的內在潛質,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對于有藝術潛質、興趣特長的學生,要求學校做到早發現、早培養。學校應充分利用課后服務時間及校內資源,擴展學生的發展空間,在保證完成基礎課業的前提下,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藝術、科普、閱讀、勞動、音樂等社團活動,引導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使學生真正體會到童年的幸福、學習的快樂,切實落實學生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
控制作業時間、總量,優化學習、生活結構。《意見》中明確要求,全面壓減作業總量和時長,減輕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這是“雙減”工作統籌校內、校外兩大決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不是所有“量”的積累都能發生“質”的飛躍。在學生有限的時間和能力范圍內,提高作業質量、提升作業功能、增強作業的科學性和合理性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重要途徑。提高作業設計質量、加強作業管理,一方面,要客觀衡量學生的心智發育水平,在作業總量合理管控的前提下,注重作業的分層和差異化設計,以培養核心素養為導向,聚焦方法的遷移應用,提升學生的思考能力、研究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自主學習習慣。客觀認識作業評價的重要作用,打破“對”與“錯”的簡單判斷,以評價促發展,進一步規范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精神和學習品格。另一方面,幫助學生做到科學利用課余時間,認識到“生活就是教育,社會就是學校”,合理布局學習和生活結構,取得學習、生活互融互動,以生活促學習,以學習促智慧,以智慧促能力的育人效果。
家庭、學校、社會同心同力,形成育人新格局。當前,家庭、學校、社會協同育人是未來教育的政策目標和長遠方向。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
家庭、學校、社會合作,是一項重要決策,它以學生成長正向引領為目標,以構建一體化協同育人機制為方向,以各責任主體明確其職責并扮好各自角色、發揮其作用為主旨。在家庭層面,《意見》要求家長遵循教育規律,遵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理性認識減負意涵。目前,家長普遍缺乏教育學、心理學等理論知識,在教育是非面前缺乏準確判斷,容易跟風進而導致焦慮情緒。家庭要增強正確引領學生成長方向的能力,適時培養學生頑強的毅力、積極的態度等良好品格,關注學生的終身發展和生涯規劃。在學校層面,《意見》要求學校對家長充分發揮指導作用,發揮家庭和社會的橋梁紐帶作用,加強家校互動,不斷完善家、校、社合作機制。在社會層面,《意見》要求在教育改革過程中逐漸形成社會教育大氣候,進一步明晰社會育人職責,鼓勵相關機構和部門面向學校和家庭,共建社會育人文化。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是“雙減”工作的最終落腳點,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價值和歸宿。只有實現三位一體育人新格局,才能實現育人效果最大化。
(作者單位系吉林師范大學旅游與地理科學學院,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青年基金項目“新高考科目選擇對高校人才選拔的影響及對策研究”[18YJC880027]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