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民辦教育走到今天,到了一個轉折點。以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為標志,完成了這個轉折。此前,我國民辦中小學教育快速增長,規模迅速擴張,以致魚龍混雜。如今,民辦教育進入規范整頓階段,行業內需要反思、需要警醒,需要重新正視自己、調整辦學態度和發展姿勢。只有如此,才能把握機遇。
正視變化:把挑戰轉化為機遇
當下,全國民辦學校發展規模總體較大,學校數量占到各級各類學校總數的1/3,民辦學校在校生數量占比接近1/5。國家規范民辦教育特別是義務教育民辦學校理所應當。義務教育是政府的責任,這個性質不能變。
民辦教育所處的環境發生了變化,不能再以過去的思路來發展民辦教育,包括拓展項目、管理學校等。比如規范中小學民辦學校招生行為,有地區和人數限制,不是想招多少就招多少,不是想在哪里招就在哪里招,不是想招誰就招誰,不是有多少能力就能招多少。預定、既定的招生與在校生規模,不是民辦學校自己說了算,將受多種因素制約。
民辦教育的規范整頓,是為了保證和促進其健康發展。這次規范整頓的一個重點對象是“假民辦”,也就是“公參民”學校,即地方政府利用國有企業、公辦教育資源舉辦或者參與舉辦的學校,“名校辦民校”也屬于“公參民”學校的范疇。這類學校在某些地方成為優質學校的重要主體,如今的嚴肅清理,無疑將促進民辦學校和公辦學校的規范發展。
正視自己:參與到營造良好的教育生態中來
當下,民辦學校需要把自己擺在一個宏大的背景中,分析自己,從而真正認識自己。要看清形勢,民辦學校的布局調整與民辦教育的結構調整將是下一階段所面臨的任務。理想的民辦學校與公辦學校的結構比例想要達成,需要一個過程,對此,民辦教育集團與民辦學校要做好準備。
辦好義務教育學校是當地政府的責任,民辦學校招生數量與在校生數量將會有所控制,一旦數量被控制,民辦學校的辦學成本將大幅上升,民辦學校將進入布局調整的新格局之中,適者生存是不爭的事實。
民辦學校要及時分析自己的成績與問題,才不會迷失自己。清楚自己是誰,從哪里來,到哪里去,又將怎么去,要看到自己的長處,更要彌補自己的不足,這些不足是思想上的還是態度上的,是辦學硬件條件上的還是管理上的,等等。這次規范、整頓,實質是對民辦學校的重新洗牌,民辦中小學要不斷完善現代學校制度,參與到營造良好的教育生態中來,才能經受住大浪淘沙的洗禮。
正視未來:辦出特色與品牌
民辦教育的辦學者想法不一,初衷不一。有的純粹,有的不那么純粹。要重新審視自己,及時回到原點,遵循教育規律,做真教育。要徹底摒棄那種通過辦學來盈利、賺錢的想法,通過辦學走上市之路已經走不通。有些民辦教育集團過去更多是想依靠市場來發展,現在需要及時調整思路。依靠不懂學校教育的企業經營人才來管理集團與學校的做法,需要及時糾正,民辦學校姓“教”,既不姓“企”,也不姓“商”。
發展目標有偏差的民辦學校,要重新定位,調整目標,理清發展思路。絕大多數民辦學校的舉辦者、運營者、管理者都很用心,在當下,辦好都很不容易。
民辦學校需要審時度勢,做強自己,凸顯發展特色。首先,辦學方向要準確,全心全意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堅持黨的領導,在當地黨委、政府的全面領導和統籌規劃下,明確自己的辦學目標、定位與任務。其次,要辦出品牌,品牌就是內涵,品牌就是管理,品牌就是質量,品牌就是效益與效率。比如,要把國家課程實施好,在實施過程中有個性有特色,有模型有辦法,做到人有我優,此外,補充性校本課程也至關重要,特色課程要做到人無我有,成為亮點。再其次,辦學要有實力,辦學資金要有保障,辦學條件要達標,做到軟件不軟,硬件更硬。
面對新的形勢,民辦中小學要認真學習領會政策規定,民辦學校誰批誰管,也只能在其管轄范圍內招生;“公民同招”,旨在引導重視教育質量,對有些只能教優秀生、不能教后進生的民辦學校來說是新的挑戰;不能提前收費,對有些辦學實力不強的民辦學校來說可能會產生經費困難;控制民辦學校在校生、招生比例,有些學校可能會“吃不飽”。諸如此類,都是民辦學校新的嚴峻課題。
(作者系江蘇省特級教師、蘇州市特級校長,北京新學道教育集團總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