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清華大學新生入學報到現場,來自貴州省綏陽縣的大一新生羅炫煜已經在做引導、物資發放等迎新工作了。幾天前,羅炫煜和400多名入選本科生新生骨干培訓項目的學生一起,提前報到,經歷了講座培訓、越野拉練、匯報演出等活動,羅炫煜對自己即將開始的大學生活有了新規劃。
“來到清華認識了很多同學,他們不只是學習好,還有很多特長,學習、才藝、運動等方面都很優秀。”羅炫煜說,未來4年,自己將在做好學業的基礎上,多參加社團活動、多選修擴展知識的課程。
清華大學錄取通知書送達時,羅炫煜正在和父母一起采收金銀花。高考667分,加上清華大學“自強計劃”降分60分,羅炫煜成功考入清華。
自2011年以來,已有來自28個省份779所中學的3060名農村學子通過“自強計劃”和“國家專項計劃”考入清華。
從零到一的突破
在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獨山縣興農中學,2013年以前,連續26年無人考上清華大學。
2011年,適逢建校百年的清華大學發布了自主招生新政——“新百年計劃”,針對“通才”“天才”“寒門學子”,分別推出“領軍計劃”“拔尖計劃”“自強計劃”。其中,“自強計劃”專門面向農村學子,選拔在艱苦條件下仍學有所長、成績優異的學生給予降分錄取優惠,旨在給予不同經濟條件、不同成長環境的優秀考生公平進入清華學習深造的機會。2012年,面向貧困地區的“國家專項計劃”正式實施。
自2014年獨山縣興農中學學生羅爽通過“自強計劃”進入清華大學以來,全校已有13名學生考入清華,其中,“自強計劃”4人、“國家專項計劃”6人。“‘自強計劃’點燃的不僅是學生和教師的奮斗激情,還有無數家長和貧困山區的人們。”該校校長陳永說。
“10年前,我們的預期里根本沒有‘清華’二字,因為‘太遙遠了’!”陳永說,而今,老百姓們茶余飯后談論的經常是誰家的孩子又考上了北大、清華,再困難也要讀書的思想逐漸深入人心,學生努力、教師敬業、家長支持,整個社會興起了一股尊師重教的風氣,“讀書改變命運”的口號真正落地。
在來自甘肅省六盤山集中連片特困區的韓儲銀看來,“自強計劃”于自己、于高中母校靜寧一中、于家鄉都有著非凡的意義。“自古隴中貧瘠甲天下,但在鄉里之間也流傳著家長苦供、教師苦教、學生苦學的‘三苦精神’。‘自強計劃’不僅改變了我個人的命運,促進了高中母校的發展,更是家鄉教育脫貧的一張名片,激勵著更多人通過教育改變命運。”
在祖國廣袤的大地上,還有許多羅炫煜、羅爽、韓儲銀。“這些學生的家庭、鄉村或社區乃至他們的中學實現了某種意義上的‘從零到一’的突破。‘自強計劃’不僅改變了這些學生的個人和家庭命運,也極大地振奮了他們所在縣域中學的士氣,給當地基礎教育改革和創新提供了強大動力,其意義是深遠的。”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院長石中英說,這種突破的重要意義在于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教育的性質和價值取向,體現了參與“自強計劃”的高校的教育責任、社會責任和政治責任。
重視每一個“一”
對農村學生來說,通過“自強計劃”做鄉里甚至縣里的“第一個”,意味著沒人能給你建議,選什么專業、找什么工作、要成為怎樣的人,一切都要靠自己摸索、挑戰。
“剛入校,連上網、聯網這樣的事情都問了好幾個人。”通過“自強計劃”進入清華大學化學工程系的2014級本科生鐘玲回憶,“看到別人驚愕的眼神,自己有一種‘鄉下人進城’的感覺,比較痛苦。”
來自四川閬中、首批“自強計劃”錄取學生黎崎均,仍記得“第一次交作業時,老師讓大家用PDF格式提交,自己當時不知道什么是PDF時的窘迫”。“很自卑,也很害怕這個環境,想縮著,想著能順利畢業就好。”鐘玲這樣描述自己最初的狀態。
曾參與“自強計劃”實地考察的清華大學重慶招生組教師彭凌注意到,通過“自強計劃”招收的學生確實有自卑、靦腆的情況,綜合素質也稍弱一些,但經過學校、師生的幫助,一段時間后都能跟上節奏,甚至發展得很好。
“‘自強計劃’跟其他招生計劃最大的不同,就是我們不僅看學生的成績,更看重學生的自強精神——面對困境、不利條件時仍然保持奮斗的精神。”彭凌說,最初幾屆“自強計劃”學生認定,都是清華教師到當地高中查閱學生戶籍、歷年成績,到學生家里走訪,最終選拔出“成績優異、德才兼備的學生”。
截至目前,經過彭凌考察認定的“自強計劃”學生有近百人。“很多學生考研、考博,出國留學,進入國企等,確實實現了命運的轉折。”彭凌說,自強的精神加上清華的平臺,這些學生完全可以成長起來。
“除了招生政策傾斜外,更重要的是‘選育銜接’,學校注重為所有通過‘自強計劃’和‘國家專項計劃’考入清華的優秀學子創造機會公平的發展環境。”清華大學招生辦公室主任陳啟鑫說。
在“選育銜接”方面,清華大學為貧困地區學生配備“雙導師”,即在專業教師輔導其學習科研之外,還聘請已畢業的成功校友指導其長期規劃;推出學生發展性資助“陽光工程”;通過“鴻雁計劃”和訓練營等,開展英語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國際交流能力提升課程,提供海外交換研修機會并資助經費。
在本科期間,鐘玲獲得了4次出國學習交流的機會,在牛津大學、倫敦大學瑪麗皇后學院,在美國……從第一課時微積分完全聽不懂,到獲得本科生最高榮譽——特等獎學金,鐘玲僅僅用了3年。
“清華對我們寒門子弟的關懷特別人性化,很照顧我們的自尊。平時看起來并不會將我們看作特殊群體,但私下里輔導員經常找我們談心,關心我們的學習和生活。”黎崎均體會到了學校的用心。
來自清華的統計數據顯示,通過“自強計劃”錄取的學生中,超過96%順利完成本科學業,近70%繼續深造。
“自強計劃”一直在路上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今年6月,在“自強計劃”實施10周年總結分享會上,清華大學校長邱勇承諾:“‘自強計劃’是清華大學已經堅持了10年的計劃,更是一項還將堅持100年的計劃。清華大學將努力實現社會責任的擔當和促進教育公平的引領,努力讓每名學生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
2011年,“自強計劃”開始實施,在國內高校中率先提出面向貧困農村地區定向招生。2013年,“自強計劃”擴大至所有國家級扶貧開發重點縣,共832個縣。2014年,清華大學聯合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共同實施“自強計劃”。2019年,清華大學“自強行動”正式拉開帷幕。2020年,清華大學聯合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大學等6所高校發起“春霖行動”,最終272名學生順利考入6所高校。
10年來,“自強計劃”不斷發展完善。“無論是‘自強計劃’還是‘自強行動’‘春霖行動’,都在力促教育公平,清華一直在路上。”清華大學副校長楊斌說。
對未來,石中英建議,提高政治站位,從服務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培養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戰略高度進一步完善“自強計劃”頂層設計;擴大參與“自強計劃”優質高校的類型和數量,總體上增加“自強計劃”專項招生指標,使縣域農家子女接受優質高等教育的比例明顯回升;為貧寒子弟在校學習成長提供全方位的指導、支持和服務,鼓勵他們畢業后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進一步增強政策執行的公正性、透明性和公信力,確保政策目標考生成為真正的受益者。
“‘自強計劃’實施以來,一批又一批懷揣夢想、青春洋溢的學子步入清華,秉持‘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精神,不斷進取,砥礪奮進,追逐個人夢想。清華不僅要將他們招進來,還要將他們培養好,最大限度地提供實現理想的機會和平臺,提升學生們的綜合競爭力。”清華大學黨委書記陳旭表示。
(記者 董魯皖龍 實習生 張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