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全國多地大中小學迎來新學期。在疫情防控常態化及“雙減”背景下的新學期,有哪些新氣象?各地各校以不同形式講述了各具特色的開學第一課。
河南:把災難當教材
“你們在暴雨中前進,在疫情中逆行,用奉獻把所有顏色擰成了守望相助、共克時艱的一股繩。就是這股繩,讓我們感受到了中華民族‘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人間大愛和精神力量……”近日,河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即將結束時,省教育廳黨組書記、廳長鄭邦山對河南廣大師生和家長說。
去年的抗擊疫情斗爭驚心動魄,今年的汛情疊加疫情歷史罕見,在這樣的背景下,鄭邦山圍繞“把災難當教材,與祖國共成長”主題,把災難危機作為教育契機,把抗擊疫情、防汛救災作為最厚重的思政大課和最鮮活的愛國教育題材,為全省廣大師生上了開學第一課。一場災難,也是一堂“教育大課”,給河南廣大師生和家長不僅帶來了感動,更引發了大家的深深思考、強烈共鳴和積極行動。
記者獲悉,為深入推進“把災難當教材,與祖國共成長”主題教育活動,河南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廳近日印發通知,要求組織全省學校上好秋季開學“思政第一課”,深入講好教育戰線防汛救災、疫情防控的生動實踐和河南故事,引導教育廣大師生深刻認識“統一領導、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價值追求,“不怕困難、不畏艱難”的頑強意志,“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團結偉力。(記者 李見新)
蘭州:46萬學子同唱《大豆謠》
“蠶豆稈,低又低,結出的大豆鐵身體……”9月1日上午9時,蘭州市1600多所中小學校園里同時響起《大豆謠》的歌聲,以此開啟新學期的學習生活。
為深入挖掘本土紅色資源,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引導廣大青少年學生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厚植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情懷,蘭州市在全市1600多所中小學開展“開學第一課”主題教育活動,通過“線下活動+線上宣傳”的方式,利用電視信號直播+5G網絡直播技術,讓全市46萬名中小學生共同感受紅色兒童劇《大豆謠》的精彩魅力,感悟歌曲《大豆謠》蘊含的紅色精神,從中汲取奮進的力量。
《大豆謠》改編自“活著的小蘿卜頭”羅力立以親身經歷撰寫的同名紀實文學,講述了1940年6月,由于叛徒出賣,時任中共甘肅工委副書記羅云鵬和妻子樊桂英以及他們出生8個月的女兒羅力立被捕入獄,小力立就此開始了長達6年多的牢獄生活的故事。
“小時候就常常聽大人講小蘿卜頭的故事,學習了《大豆謠》之后,我們既感動,又感慨,作為祖國的新一代,我們一定不忘紅色歷史,立志奉獻祖國。”蘭州市七里河安西路小學學生劉子涵說。(記者 沖碑忠 通訊員 蔡揚宗)
山東科大:院士勞模來“開課”
連日來,在嚴格遵守疫情防控要求的基礎上,山東科技大學學子陸續返校報到。中科院院士上講壇、鹽堿地里校友講經歷……山東科技大學師生迎來了別樣的開學第一課,廣大青年學子深受鼓舞,表示新學期里要立長志,做到“艱苦奮斗、強國有我”。
一段段動人的音樂從課堂中流出、一陣陣掌聲響起,這不是音樂會,而是院士帶給學子的特殊的開學第一課。山東科技大學自動化學院邀請中國科學院院士管曉宏為大學生上開學第一課。管曉宏從科學對藝術的影響這一角度出發,提出“藝術思維與科學思維是相互影響”的觀點,通過音樂旋律服從冪律關系等案例講解了自然與工程系統中的冪律關系。
此外,山東科技大學校友、山東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郭承躍也為師弟、師妹們帶來開學第一課。他講述了自己扎根基層、成就自我的故事。郭承躍說:“讓電力不再成為負擔不僅是我一個人的故事,更代表了一系列像紅荊條一樣為供電事業不辭辛勞、艱苦奮斗的供電人。”
自動化2020級(1)班學生許仕佳表示:“開學第一課十分振奮人心,師兄分享的紅荊條精神,讓我備受鼓舞。”(記者 孫軍 通訊員 任波)
浙江磐安:“倡導語”供教師參考
“同學之間,磕磕碰碰是難免的,大家要學會互相諒解。”“當您的想法與孩子不一樣時,請多理解并尊重孩子。”這是教師的“倡導語”。
“這點事都做不好,你們還能做什么!”“我教了這么多年書,沒見過你這樣的。”這是教師的“禁忌語”。
新學期開始,在浙江省磐安縣的中小學里,每位教師都領到了一本《有話好好說》的小冊子。冊子里詳盡列舉了教師與學生、家長、社會公眾等在不同情景下溝通時的“倡導語”與“禁忌語”,分學前、小學、中學三個階段對象。“倡導語”供教師在對話時參考,“禁忌語”給教師善意提醒。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磐安縣于今年4月啟動“倡導語”“禁忌語”的征集與篩選工作,將其中的“倡導語”“禁忌語”534條編印成教師分冊,分發給全縣近3000名教師使用。為了能讓更多的學生、家長受到教益,教育局準備將剩余的1200多條編印成學生分冊和家長分冊,發放給學生、家長使用。
“里面的‘禁忌語’,什么時候說漏嘴了都不知道。有了這本小冊子,以后就能做到心中有數、嘴上把關了。”40多歲的教師陳航兵說道。(記者 蔣亦豐 通訊員 盧紅星 陳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