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棗莊市實驗小學,堅持以“打造幸福的教育生活”為辦學理念,以“使兒童成為幸福的人”為教育愿景,凝聚協同育人合力、創設多元課程體系,積極推行“幸福+”教育,讓師生產生幸福體驗,掌握創造幸福的能力,使學校走上特色發展的快車道。
組建“1+1+1”團隊
回歸教育本源
“幸福+”教育理念是師生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在驅動,不只停留在人類情感——幸福感,更多地指向于追求幸福的能力。“幸福+”教育包含學校、教師、學生等教育要素,基于核心素養,要讓“兒童站在學校正中央”,使兒童成為幸福的人。正如校長于偉利心中的夢想: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快樂,使兒童成為幸福的人;讓教師品嘗到職業的幸福,使教育者有尊嚴、有獲得感;讓家長感受到孩子的成長,使家庭成為幸福的能量場。
學校前置立德樹人育人目標,實行正、副班主任分工協作的2.0版團隊育人工作機制。“1+1+1”團隊育人體系由班主任、副班主任和班級家委會委員三方組成,在團隊中副班主任教師設置1—2人,由班主任和本班任課教師雙向選擇;家委會成員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員擔當,每個班級的育人團隊為6—8人。
育人團隊發揮班主任核心作用,由班主任負責育人成員班級常規工作的分工、調整、指導和監督,協調、解決成員育人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召集育人成員會議。副班主任服從班主任班級常規工作的分工安排,盡職盡責做好分管工作,同時發揮自身專業及特長,協助班主任打造特色班級。家委會委員負責組織家長積極參與學校、班級舉辦的各項育人活動,組織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提升學生融入社會的能力及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三者既有側重,又相互聯系,形成家校育人合力,實現全員育人。
學校結合黨史學習教育,創新開展紅領巾“尋訪百名黨員”“講述百個老物件故事”“學唱百首紅歌”“百名黨員講黨史”4個“100”系列活動;通過升旗儀式、主題班隊會、陽光課間活動、特定主題節日活動、開學禮和畢業禮等,讓育人團隊成員發揮各自特長優勢充分參與,學生在豐富的活動體驗中提升了能力,獲得了真知。
學校積極開發勞動課程,探索出“場景式”體驗教學,建設了思政大課堂勞動教育綜合實踐基地,打造出富有棗莊市實驗小學特色的“勞動教育1+6”新樣態,引導家長參與“種植體驗、魔法廚房、生活技能、家務勞動、勞動習慣、公益服務”六大勞動教育內容實施構建。
以“需有所依、困有所助、難有所解、學有所得、人有所成”原則,與棗莊市婦幼保健院結成“院校合作”共建單位;成立家長志愿者護導團隊,形成“520”護學崗模式;聘請司法部門工作人員及紅色宣講員走進校園,凝聚“三位一體”協同育人力量。今年暑期,學校多次召開防溺水專題安全會議,由團隊育人教師有重點地對建檔立卡兒童、留守兒童家庭進行家訪;組織防溺水安全教育線上專題家長會,提高安全防范意識,切實守護學生生命安全。
構建“3+6+N”課程體系
賦能學生發展
學校的課程,是學習創造幸福本領的課程;教育的內容,是培養學生創造幸福、追求美好生活、體驗道德成長的重要平臺。“幸福+”教育課程體系加速了學校課程改革的步伐,實現了以下轉變:教育目標從注重培養人到注重培養人及生活方式的轉變,教育內容從以學業和興趣為主融入生活和生命的結合,學習方式從學生被動學向主動學轉變,教師角色從輔導者向關心者轉變。
——多元推進,享受幸福。學校創造性地進行地方課程校本化實施。從宏觀層面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整合構建為“三大領域、六大板塊、N門課程”。三大領域是“基礎課程、整合課程、節儀課程”;六大板塊為“人文與社會、數學與科技、勞動與實踐、藝術與審美、運動與健康、融合與創新”;每個板塊依據學生需求開設若干門課程,提供自選菜單,由學生自主性選擇學習。
——課程整合,感知幸福。在確保開足開齊三級課程的基礎上,依照“單元內整合、跨單元整合、學科內整合、跨學科整合、拓展類整合”的“五原則課程整合模式”,進行課程資源的多元化有效整合。通過分析學科教材特點,將整合后的課程形成學科“單元主題教學”,突破思維定式,多維度感知幸福。秉持“用生活體驗觸動生命價值”理念,推出“寒暑假生活體驗自選菜單”,把生活實踐和課堂、社區、探究、生活體驗相結合,在動手探究、生活體驗的基礎上,運用日常所學知識,提升知識運用能力,感知生命價值。
——校本課程,體驗幸福。學校以年級為單位,實行年級主任負責制的“七彩校本課程”。按照包級式管理、分層式“走班”、套餐式課程、興趣式選擇、合作式授課、綜合式評價的“六式校本運作”模式,先后開設勞技類、動手創意類、科技類等近百門校本課程供學生選擇體驗,在動手實踐中提升學生綜合素養,讓學生在自主選擇中體驗主動求知的獲得感。
——節儀育人,領悟幸福。以探究體驗為抓手,通過開設讀書節、科技節、體育節、藝術節等校園“節儀育人”課程,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為學生展示自我提供平臺,如校園跳蚤書市、跟著文字去旅游、千人豎笛等體驗式活動,學生在體驗過程中獲得愉悅感和成就感,賦能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體驗式課程育人方式的新追求》一文獲山東省省級教學成果獎;山東省基礎教育教學改革項目“‘節儀育人’課程校本化實施的思考與實踐”即將結題。
——備教學評,積淀幸福。學校立足課堂,減負增效,積極推動新課堂達標系列活動,確定“146”工作思路。一條主線:教育教學是生命線;4條路徑:研讀課程標準、打磨課程綱要、踐行課堂教學、落實教學常規;6個到位:專題培訓到位、研讀課標到位、編寫綱要到位、踐行課堂到位、落實常規到位、達標考核到位。教師變制訂教學計劃為編制課程綱要,讓學校課堂教學質量提升邁出了關鍵的一步。學校被評為“山東省中小學課程實驗基地”,“棗莊學院實踐教學基地”在學校掛牌。
形成“一體三翼”成長模式
提高師資水平
實施“幸福+”教育,關鍵在于擁有一批素質高、能力強、信念堅定的教師。學校積極打造“一體三翼”發展平臺,即“堅持一個理念,打造三個平臺,拓寬三環路徑,培養三格教師”。充分發揮全國首屆中小學名師領航工程“于偉利名師工作室”引領帶動作用,致力于打造適合師生發展的教育生活,讓教師成為幸福兒童的同行者、幸福課程的創設者、幸福學習的引領者、幸福教學的研究者、幸福教師的實踐者。
——堅持一個理念。即堅持“幸福+”教育理念引領。教師在成為幸福兒童同行者的過程中,通過創設幸福課程、引領幸福學習、研究幸福教學,從而遇見更好的自己,成為“幸福+”的踐行者。
——打造三個平臺。即匯報學習平臺、分享讀書平臺、聆聽窗外平臺,通過三個平臺的研訓活動實現教師的專業化成長。利用“三個平臺”開展校本研訓。
——拓寬三環路徑。即“外環”歷練教學基本功、“中環”錘煉教育教學策略、“內環”提煉教育教學思想。通過注重抓好提升教師師德素養、夯實教師基本功、提升班級管理能力等內容,形成“螺旋式”上升的有效發展道路,實現教師專業化成長。
——培養三格教師。指新任教師的“合格”培養、中青年教師的“升格”培養、骨干教師的“風格”培養。通過目標靶向診斷、分層梯隊培養,20余名入職不滿5年的青年教師在全國、省市級優質課例展示活動中獲一等獎。
同時,學校為提升教職工團隊凝聚力和綜合素質,成立了鳳鳴大講堂、鳳鳴教師社團,先后邀請竇桂梅、陳萍、操太圣、李鳳遐等專家到校作專題報告,教職工還可以在課余時間參加古箏、書法、茶藝等社團,放松心情、減輕壓力,提高幸福指數。
建校7年來,學校先后獲評全國青少年人工智能活動特色單位、全國STEAM教育種子學校、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山東省文明校園等50多項榮譽,與英國、韓國、德國等國家的多所學校締結了國際友好關系,成為全國、省市文化教育交流的窗口學校。2021年7月,學校被山東省推選為“創建全國文明校園先進學校”。
圍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教育就是要理性回歸教育本真,棗莊市實驗小學深入落實“幸福+”教育理念,還原教育生態,構建新型學校文化,努力打造幸福的教育生活,培養更多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山東省棗莊市實驗小學校長 于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