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在瑯琊山門不遠處購得一套住房,站在陽臺便能眺望山景,陶醉于落日余暉。每日清晨風雨無阻健步上山,感受山野之美:樹木婆娑,清風拂面,溪流歡快,花兒微笑,水中錦鯉嬉戲,枝頭鳥兒鳴啼……四季變換,各有其景,韻味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一日我忽想,為何周邊山巒多光禿,而瑯琊山卻郁郁蔥蔥,古木參天,近乎原始。當我了解了滁州歷史,便明白了個中原委。“山不在高,有仙則名”,瑯琊山的“仙”,就是與民同樂、寬簡為政的一代文宗歐陽修,是體恤民情、柔腸憫貧的田園詩人韋應物,是慷慨陳詞、浩然正氣的豪放詞人辛棄疾,是傳經布道、經天緯地的曠世大儒王陽明……滁州百姓感戴這些歷史賢達,對他們頂禮膜拜,即使窮困潦倒食不果腹,也未動先賢留下的一草一木,而是想方設法傾力保護。
滁州因醉翁亭而名揚于世,打造“亭城”成為城市的品位追求。城中亭子百余處,形態各異,功能不同,既能作為遮風避雨和休閑娛樂的場所,又拓展出許多新功能,極大方便了市民生活,成為滁城的一道獨特風景。每每享受亭子帶來的便利,我都倍感溫暖愜意。
水是文明之乳,滁州可謂依山傍水典范。蔚然深秀的瑯琊山位于滁城西南,山間雨水多匯聚于北面地勢低洼處——西澗。先人將聚集之水引入城池,方便百姓取用;環繞之水在下關匯集而成清流河,最后注入長江。韋應物筆下荒蕪、冷峻的“滁州西澗”,如今變得山青水碧,盎然有趣。站在西澗水庫堤岸向西南眺望,夕陽下的西澗湖波光瀲滟,時有魚兒躍出水面,遠處的瑯琊山巒疊翠,仙氳繚繞,讓人心曠神怡。湖光山色相映成趣,不僅是滁州的文化名片,更是惠及百姓的生態福地。
在圍繞豐樂亭而建的南京太仆寺,我們推演著陽明先生在此開壇授課的場景,腦海中勾勒他率性而為,把學生帶到瑯琊山講學的情形:清風徐徐、溪流淙淙,虔誠的弟子圍坐一旁,恭敬地聆聽先生教授心學……
在老城州衙舊址,我們眼前不禁浮現太守端坐大堂,氣定神閑、泰然自若的樣子。不由得為辛棄疾知滁期間,面對時事危局,一邊收容流亡、安定民生,一邊整軍御敵的鞠躬盡瘁的精神而動容。
今天,滁州人秉持小崗精神不負先賢,大力推進現代文明建設,讓城市面貌和百姓精神煥然一新,外來游客無不稱贊,滁州真美!
有幸來到這人文氤氳充滿生機的城市,追尋先賢于此留下的足跡,令我思路開闊,文思泉涌?,樼鹞等?,西澗蕩漾,生活于此,既閑適安逸又倍顯厚重,幸哉快哉。
(作者單位系安徽省滁州廣播電視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