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職教能工巧匠系列報道
“堅定信念,精益求精,不斷超越自我。”這是福建上潤精密儀器有限公司工模中心副主任林玉登的座右銘,也是這位“八閩工匠”的初心。27年來,從大山深處走出來的林玉登,憑著一顆恒心,成長為一名高級技師,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勞動模范、全國技術能手稱號并擁有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
與技術結緣,源自好奇
林玉登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永泰縣的一個小山村。初中畢業后,為了有一技傍身以分擔家計,他選擇了福建省三明市技工學校鉗工專業。
畢業后一次偶然的機會,林玉登在參觀福日工程塑料廠時,一枚戒指大小的模具引起了他的好奇。“當時就覺得,怎么能夠做出這么精細的東西,那車床熱騰騰的仿佛有生命一般。”這份好奇成了林玉登與技術結緣的原初動力。
進入公司后,學習成為林玉登工作之余的“主業”。他深感自己在理論知識方面的不足,一邊實操,一邊自學。
“很慶幸,在剛進公司的時候遇到了我的師父,她將自己40多年來積累的經驗傾囊相授。”談及自己的恩師,林玉登頗有感慨。工作5年時,林玉登一度有過轉行的念頭。師父及時勸解他,“一輩子能夠專注做好一件事,便很了不起了”。這成為他始終堅守初心的重要支撐。
“老一輩匠人身上有著獨特的精神力量。”林玉登說,有一天身患重疾的師傅仍堅持親自操作車床,細致地打磨器件,實在疼得受不了了,就用杯子頂著痛處繼續干,這一幕令林玉登深受觸動。時至今日,無論是外出宣講還是教導徒弟,他在傳授技藝的同時努力傳承好矢志不渝的工匠精神。
守正創新,“喜新”也要“念舊”
林玉登的身上總會隨身攜帶一把游標卡尺,基本上每3年會換一把。移動游標時,他總是輕柔緩慢,以減少磨損,確保測量精度。
“雖然現在提倡數字化、智能化,但我還是覺得這些‘老伙計’用起來更加得心應手,有時候卡尺稍微一卡,憑著手感我就能大概判斷出模具是否精準。”林玉登告訴記者,“每一個微米精度提升的背后都是一道道工序工藝的積累,技術創新不能空談,老手藝是技術創新的基礎。”
多年來,林玉登一直有個習慣,把遇到的疑難問題記錄下來,嘗試解決,如今已經滿滿地記了50多個筆記本。他常說,手藝人不能停下腳步,要靜下心來終身學習。
2012年,林玉登帶領團隊歷時3個月完成的CH31計時跑秒機芯模具,打破日本在該領域的壟斷;2016年,他和團隊花了2年時間攻克技術難題,制造了1.9萬多個天線桁架結構軸,助力有“中國天眼”之稱的射電天文望遠鏡成功啟用……20多年來,林玉登帶領團隊設計與制造了200多副模具,從表芯到航天器具,涉及116個品種,全部投入生產,1萬多張模具設計圖紙見證了他從“工”到“匠”的成長軌跡。
“希望有更多年輕人加入進來”
一個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則可以走得很遠。在強大自身的同時,林玉登也不忘組建團隊,把好的技藝傳承下去。目前,他的工作室已經形成30多人的固定團隊,從中走出20多名優秀人才,成為各條生產線上的技術骨干。他一有時間也會到各職業院校指導學生,將自己的經驗與技術傳授給更多人。
林玉登表示,團隊的力量讓他在鉆研技術的道路上走得更有底氣,不僅惠及他人,也令自己收獲滿滿。近年來,他也通過組建工作室微信群、定期開展內部“頭腦風暴”以及外出學習、加入全國技術能手研討群等方式,在更多元化的平臺上強化學習。
同為技術人出身的福建上潤精密儀器有限公司董事長黃訓松評價林玉登說:“他讓我們的模具制造技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水平,這就是工匠的精神、工匠的技術、工匠的工藝。”
回顧一路風雨兼程,林玉登感慨萬千,他說:“從制造大國走向制造強國是一段艱辛的路程,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前赴后繼地攻堅克難。當前國家非常重視職業教育,做了很好的頂層設計,就差‘最后一公里’的貫通落實了。希望有更多的年輕人能夠加入進來,一起為我們的‘大國智造’奮斗終身。”
(記者 黃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