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清華大學2021級新生開學典禮上的一段演講迅速在網(wǎng)絡走紅。教師代表梅賜琪跟同學們分享的并不是“成功”而是“失敗”,其核心主題是:失敗背后,也有一片值得擁抱的天地。
主持人語
在成功與失敗面前,前者的意義不言而喻,誰不渴望擁有成功的人生?然而,如同一對孿生兄弟,成功和失敗又常常被捆綁在一起,并且深刻地嵌入彼此的闡釋結(jié)構(gòu)。今天我們談論失敗,究竟是在傳遞一種“凡爾賽式”的“心靈雞湯”,還是在努力尋找一種嶄新的生命形式?如果說失敗不可避免的話,那我們又如何與之和解?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三名本科生,嘗試給出自己的認識和思考。
生活多元,并非只有輸贏兩面
今年清華大學開學演講言及失敗,不提成功,與前段時間甚囂塵上的“內(nèi)卷”“躺平”及“平凡學”遙相呼應,讓我們再度思考:除了不斷的競爭與隨之而來的輸贏局面,生活還能裝下什么?
許多人學歷上升的過程中夾雜著家里的期盼、周遭的競爭及生存的壓力等,于是希望自己變成努力學習的“永動機”。在這種只剩輸贏的努力中,常常有人忽略了自我與生活——本該追尋快樂成長的自我與多元立體的生活。
麥家說過:“人生海海,潮落之后是潮起,你說那是消磨、笑柄、罪過,但那就是我的英雄主義。”潮起與潮落,成功與失敗,恰如“秋水共長天一色”,都只是人生的一部分。
跳出績點、綜測、保研等單向度評價體系的深井,把自我放置于更廣闊的天地,不在“輸贏”的兩面困境中痛苦蹉跎。世界上有許多比輸贏更重要的事情,如當下身邊人的陪伴,未來可能獲得的進步,以及自然界中“吾與子之所共適”的江上清風與山間明月等,他們共同在構(gòu)造著我們的立體人生。
需明白,社會的活動空間很大,我們的生存方式很多。處處競爭的環(huán)境已經(jīng)讓我們有些狼狽,非輸即贏的選擇更會把生活變得逼仄,不如將目光望向生活的快樂與美好,去探尋“人生何處不春光”。
成功時積極進取,失敗時接受平凡,不妨摒棄非輸即贏的思維,給生活添加一點中庸之道的和諧。
邱家達(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19級新聞學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