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清華大學2021級新生開學典禮上的一段演講迅速在網絡走紅。教師代表梅賜琪跟同學們分享的并不是“成功”而是“失敗”,其核心主題是:失敗背后,也有一片值得擁抱的天地。
主持人語
在成功與失敗面前,前者的意義不言而喻,誰不渴望擁有成功的人生?然而,如同一對孿生兄弟,成功和失敗又常常被捆綁在一起,并且深刻地嵌入彼此的闡釋結構。今天我們談論失敗,究竟是在傳遞一種“凡爾賽式”的“心靈雞湯”,還是在努力尋找一種嶄新的生命形式?如果說失敗不可避免的話,那我們又如何與之和解?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三名本科生,嘗試給出自己的認識和思考。
讓“試錯成本”成就新的成功
面對全國各地最成功的高考生,發表這樣的演講是非常具有教育意義的,每個人在人生中都會面對大大小小的挫折,學會正視失敗是人生的必修課,也是重要的成長機會。
可是僅僅學會正視失敗,我們就能變得更好了嗎?當因為一分之差與名校失之交臂,當因為0.01的績點錯失保研資格,當因為學歷較低而沒有面試機會時,失敗不再只是因為正視就能被消解,它的背后有著巨大的試錯成本,人生可能因此“一時失足成千古恨”。
在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中,失敗的人隨時面臨被淘汰的可能,或者只能通過付出數倍的努力去彌補這一次失敗。即使我們真的能學會正視失敗,但是失敗背后的試錯成本真的允許我們接受嗎?
而這份巨額的試錯成本就來自于社會對成功單一化的理解。當成功的道路變得狹窄,多少人將會因為一點點的失敗而被迫承擔一筆巨大的試錯成本。失敗不可避免地發生,成功卻只有財富名利這一條路徑,多少人又要為走向世俗成功的道路放棄自己內心想要的成功呢?
在拓寬成功路徑、探尋成功道路上,或許更應該作出前瞻性的指引,既要呼吁大家正視失敗,更要和當代年輕人一起探討和定義什么才是成功,讓多元化的成功成就個體的追求。社會也應該反思怎么讓失敗者接受得起試錯成本,而不是讓失敗者永遠成為失敗者。
高宇棟(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19級新聞學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