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清華大學2021級新生開學典禮上的一段演講迅速在網絡走紅。教師代表梅賜琪跟同學們分享的并不是“成功”而是“失敗”,其核心主題是:失敗背后,也有一片值得擁抱的天地。
主持人語
在成功與失敗面前,前者的意義不言而喻,誰不渴望擁有成功的人生?然而,如同一對孿生兄弟,成功和失敗又常常被捆綁在一起,并且深刻地嵌入彼此的闡釋結構。今天我們談論失敗,究竟是在傳遞一種“凡爾賽式”的“心靈雞湯”,還是在努力尋找一種嶄新的生命形式?如果說失敗不可避免的話,那我們又如何與之和解?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三名本科生,嘗試給出自己的認識和思考。
“唯成功論”并非一種明智的選擇
失敗,作為一個醒目的字眼,多年以來肆無忌憚地霸占著大多數人心底隱晦而不愿提起的領域。由此,失敗順理成章地化為成功的“反代言人”,令無數人避之不及。
全球信息融通的數據化時代,個體間競爭在互聯網社會中被不斷放大與延展,失敗也成為一種透明與常態化的存在。“成功的反代言人”這一標簽,或多或少反映出人們對于失敗的誤解。
唯成功論,是許多人所背負的精神枷鎖,類似觀念也催生了一批“唯結果論”人群。成功者如魚得水,失敗者失魂落魄。從不輸在起跑線上到鄰居家的孩子,從高績點到高財富,從美滿婚姻到完美事業,高舉“唯成功論”的大旗,只以成敗論英雄,這是將其他社會價值觀拋擲在外。
從這個角度看,“唯成功論”實際上并非一種明智的選擇。在生活中,許多人的拼命努力只是在不斷加重自我的內耗。真正的贏得漂亮,不只是物質上的成功,也應是心靈上的收獲。
具有絕對價值的“唯成功論”無法讓我們真正贏得漂亮,擁有過失敗的經歷也無法剝奪我們贏得漂亮的權利。當我們定義成功的時候,是否忽略了“唯成功論”本身的虛弱?是否意識到,一個人的成功,應該由更多層次的可能性所構成?
但對“唯成功論”的否定并不應成為在失敗面前就此“躺平”的借口。迎上時代的浪潮,逆流而上,踏浪而行。不過分追求成功,笑著迎接失敗,不失為一種贏得漂亮的好選擇。
張校毓(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19級新聞學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