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群眾在國務院“互聯網+督查”平臺反映非全日制研究生(以下簡稱“非全”)在就業中遭遇不平等對待。根據線索,國務院第八次大督查第十一督查組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發現,非全日制研究生遭到不平等對待的現象的確存在,并就問題出現的多重因素進行了調查分析,提出了需多方共同努力營造平等環境的督查建議。
非全日制作為一種教育形式,早已出現在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文本之中。然而,從研究生教育相關政策溯源來看,2016年教育部統籌全日制與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取消“在職人員攻讀碩士學位全國聯考”,當屬“非全”首次亮相。客觀而言,“非全”終歸是新生事物,不少公眾和單位將“非全”與之前的在職研究生畫等號,極易錯解誤讀“非全”教育的本真含義。
根據教育部辦公廳印發的《關于統籌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自2017年起,“非全”與全日制研究生在計劃編制、招生考試、培養質量、證書管理等方面實行統一標準和規范管理。也就是說,二者的學歷學位證書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可即便如此,現實中依然存在部分用人單位不認可“非全”含金量,只青睞全日制研究生。
在美、英、法等主要發達國家,“非全”教育以其學習方式的靈活性和修學年限的彈性而深受學習者歡迎,并從教育理念、學科結構、對象來源、人才培養模式、質量保證等各方面,不斷深化拓展現代意義上的終身學習教育。就培養規模而言,近些年來英國在學研究生中“非全”所占比重一直穩定在30%—40%,美國則一直保持在40%以上。
在我國,發展“非全”教育,已成為開創研究生教育高質量內涵式發展新局面的重要內容,也是完善終身學習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的必然要求。事實上,“非全”教育已經是提升在職群體專業技術水平和職業發展能力的有效途徑,符合高層次專門人才成長規律。一方面,“非全”教育為一大批行業企業搭建了人員更新知識技術的成長平臺,有力促進了研究生教育與社會化大生產的緊密對接,助推國家戰略需求和產業轉型升級。另一方面,“非全”教育肩負著培養“進校不離崗”高層次專門人才的歷史使命,滿足了數以百萬計的本專科畢業生在職業領域的繼續學習需求。
教育是事關國家發展和民族未來的千秋基業,而“非全”教育業已成為健全研究生教育分類發展政策體系,構建更加多元開放的研究生教育體系的一支重要力量。故而,須多方共同努力,為“非全”營造平等環境,協力推動高質量的“非全”教育體系。
一是要落細就業平等政策。2020年2月,教育部辦公廳等五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業工作的通知》,明確要求對非全日制研究生提供平等就業機會。本次國務院督查問題的重點就是“非全”在就業中遭遇不平等對待。可見,就業政策出臺后,仍要切實做好上下聯動、部門協同、內外配合。為此,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要牽頭協調認真抓好政策落實,形成教育系統內外同熱的良好局面,并著力構建投訴和糾紛解決機制;用人單位當從講政治的高度,對“非全”錄用客觀公正對待;高校則應加強對“非全”開展個性化、精準性就業指導服務,如果學生在求職過程中遇到困難,高校要積極向用人單位說明相關情況,做好政策解釋溝通工作。
二是要抓好相關政策配套支持。目前,“非全”與全日制研究生在學費、獎勵資助、戶籍、住宿、就業等多方面的確存在一些差異,有些是來自于部委單位的政策配套支持方面,有些是高校自身的資源約束受限所致,還有些則是因學習形式、學位類型自身特點所造成的,針對這些差異須精準研判、分類施策、因地制宜。譬如,推動相關部委完善非全日制研究生獎助待遇,鼓勵研究生培養單位探索設置非全日制研究生獎助學金,提升非全日制研究生學習積極性。
三是要把好人才培養高質量關。針對“非全”特點,實行更有針對性的招生選拔、教學和課程設置,以師資、課程、儀器設備平臺等關鍵辦學要素的協同與共享為突破,積極探索更為完善、高效及適應“非全”的個性化人才培養模式,健全完善高質量的“非全”教育機制。培養單位抓住課程學習、實踐環節、學位論文開題、中期考核、論文評閱和答辯、學位評定等關鍵環節,細化強化導師、學位論文答辯委員會和學位評定委員會權責,杜絕學位“注水”,構建全覆蓋的內外部質量監控和保障體系,確保高質量的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
(作者系天津大學研究生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