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財政部、教育部等四部門聯合發布《關于進一步完善國家助學貸款政策的通知》,上調高校學生國家助學貸款額度。這是繼2014年國家助學貸款額度提升之后的又一次調整,也是國家助學貸款政策實施以來增幅最大的一次。
《2020年全國教育事業統計公報》顯示,2020年全國共有普通高校2738所,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4183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54.4%。面對如此龐大的高等教育總量,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特別是讓每一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都能“上好學”的難度可想而知。這就需要黨和政府、各級各類教育部門和學校知難而進,及時有效研判形勢、創新思路、細化舉措,不斷完善濟困助學形式,不斷優化資助育人體系,切實呵護好更多學生的求學路。
今年以來,部分高校學費上漲給不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帶來了新的經濟壓力,再加上物價水平和生活成本的不斷攀升,原有的助學貸款額度已經不能有效滿足學生在校期間的必要學習生活開支。在此情形下,適時調整貸款額度體現出了堅持把教育作為重點領域予以優先保障的政策導向,是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應有之義,是推動教育公平發展和均衡發展的及時之舉。
目前,國家層面已經建立了覆蓋各教育階段、各級各類學校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就高等教育階段而言,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堅持多措并舉,多種資助方式并存,整體可分為“獎、貸、助、補、減”五位一體,其中“獎”涉及類別最多,包括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等;而“貸”則是覆蓋面最廣、限制性最小、門檻最低的根本性、普惠性資助政策。以其中最為典型的國家助學貸款為例,截至2020年底,國家開發銀行已累計發放助學貸款2292億元,支持家庭經濟困難學生1477萬人、3499萬人次,平均每6個大一新生中就有1名獲國家開發銀行助學貸款支持。這不僅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解決了入學之前的燃眉之急,也解除了入學之后的后顧之憂。
教育資助要堅持精準化分析和精細化服務。當前,濟困助學工作整體上取得了全方位、突破性進展,但依舊存在有待完善和改進之處:高校在開展資助工作過程中要創新舉措,特別是要通過大數據、新平臺等信息化、智能化措施開展精準資助。例如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使用大數據精準分析,定期給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校園就餐卡充值;成都中醫藥大學依托大數據篩選日平均伙食費遠低于生活預警線的學生,制定不同的伙食補助方案。建立科學、完善、客觀、精準的大數據分析、監管和評價體系,不僅可有效實現變管理為服務,使資助更有溫度;還可以實現變“人找資助政策”為“資助舉措找人”,使資助更顯精度。
從長遠來看,如何讓助學貸款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物盡其用”,做到切實發揮助學貸款的育人功能,依舊值得深思與重視。廣大教育工作者必須深刻把握助學貸款等一系列資助政策的設立初衷:不僅是為幫助學生順利進入校園,更是為了幫助其高質量完成學業,實現德才兼備的培養目標。鑒于此,在學生培養和教育教學過程中,學校不僅要做好學生專業能力培養,還要不斷強化理想信念教育,引導學生自立自強、助人自助、努力向學,進而服務社會、報效國家。
(作者系西安科技大學教師,掛職學校團委副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