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種水稻一畝地收成約1000元,現在改種蓮子,有7倍多利潤。”廣東省河源市和平縣浰源鎮曲潭村村民何小敏說,在深圳大學的幫助下,一家人的生活有了巨大的變化。近年來,深圳大學創新思路、機制、方法,將人才、智力等資源優勢轉換成鄉村振興“點金手”,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助力受援地教育高質量發展。
發展特色產業拓寬村民致富路
曲潭村四面環山,原來是廣東省定貧困村。2016年,村里建檔立卡貧困戶36戶126人。由于山多地少,全村人均耕地僅0.4畝,村民收入主要靠在家務農和外出打工。
如何利用好有限的土地資源,讓村民口袋鼓起來?“關鍵在于幫村民種好產業這棵‘搖錢樹’。”深圳大學黨委書記、校長李清泉介紹,自2016年起,學校多次派專家實地把脈問診,開精準處方,幫曲潭村科學謀劃蓮子種植等特色產業。深圳大學還聘請專業技術員提供技術指導,村集體率先種植40畝白蓮做好示范,帶動全村65戶村民種植120畝白蓮。
深圳大學聯動校友企業等多方力量,共奏鄉村振興樂章。校友企業以捐贈茶苗、技術指導、收購茶籽等方式,幫曲潭村種植240畝油茶。
為幫曲潭村打通特色農產品產銷對接的“最后一公里”,深圳大學發動村民組建和平縣荔園望嶂種養專業合作社,指導該合作社探索開發電商平臺。曲潭村村民白運良就嘗到了甜頭,近兩年他養蜂所產的近一半蜂蜜,通過合作社銷往深圳大學,每年增收3萬余元。僅2020年,學校就通過合作社采購500余公斤蜂蜜、近1750公斤蓮子、3.5萬余公斤紅薯等,采購金額超過42萬元。
深圳大學派駐曲潭村工作隊隊長兼駐村第一書記李小平給出一組數據,曲潭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底的9200多元,增加到2020年底的1.8萬多元。這得益于深圳大學根據曲潭村實際,精準引入白蓮種植,為曲潭村村民鋪就特色產業致富路。
“輸血”“造血”并舉提升受援地教育質量
“老師好厲害啊!”一眨眼工夫,深圳大學藝術學部美術學專業學生藍梓權就畫好水墨寫意西瓜,引來西藏察隅縣察瓦龍鄉中心小學三年級學生的驚嘆。藍梓權不僅為該校學生開設了水墨課、拓印手工課,還協助學校舉辦了繪畫展和手工作品展。
針對察隅縣原來部分學校美術、音樂類教師不足等現實情況,深圳大學選派音樂、美術等學科的大學生志愿者,分赴察瓦龍鄉中心小學等學校,開展支教活動。2017年7月,深圳大學與察隅縣共建實踐基地,選派師生赴藏支教。近年來,學校已選派3批11名大學生志愿者前往察隅支教,助推察隅縣教育創新發展。
如何結合學生興趣開發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這曾讓察隅縣教育局教研室(電教室)副主任楊克化頗感困惑。2017年,楊克化到深圳參加“深圳大學—優秀青年綜合實踐教師成長助力高級研修班”后,更加明晰了綜合實踐課程的開展路徑。返回察隅后,他利用所學,指導察隅縣完全小學等8所學校開展綜合實踐活動。
為幫受援地培養一支帶不走的教育人才隊伍,深圳大學堅持走出去與請進來并舉,“輸血”“造血”齊發力。學校通過跟崗培訓等多元方式,幫受援地教師提升專業能力。近年來,深圳大學投入104萬元,資助23名察隅縣教育管理干部、中小學校長、學科教師來到深圳參加教師培訓,并到深圳大學附屬學校跟崗研修。
補齊結對高校短板助推產業轉型升級
作為深圳大學幫扶工作隊隊長,文震與韓山師范學院食品生物學院副教授鄭玉忠組成科研團隊,共同開展科研攻關工作。2020年,他們聯合申報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獲批立項。
科研幫扶的“傳、幫、帶”效應不斷擴大,羅秋蘭等韓山師院青年教師也在科研創新方面奮進向上。他們與深圳大學教師聯合申請的多個項目,接連獲批。目前,韓山師院分別新增國家級、省部級項目10項、38項,省部級以上項目立項數量創新高。
2018年,廣東省開展高校教育人才“組團式”幫扶工作,深圳大學與韓山師院結對。基于韓山師院需求,深圳大學立足實際、抓住重點、突出特色,打出聯合創建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聯合申報省重點實驗室等組合拳,努力幫韓山師院補齊高層次人才不足、科研不強、學科不強等短板。
在深圳大學幫扶下,韓山師院成為化學與精細化工廣東省實驗室潮州分中心依托單位。學校陶瓷材料和食品科學與技術兩個實驗室緊盯地方特色支柱產業發展所需,以創新成果助推當地相關產業轉型升級。
(記者 劉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