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網報道,9月15日,2021年北京高校新生引航工程啟動儀式暨北京市“永遠跟黨走”百姓宣講活動北京高校專場在北京林業大學舉行。為做好2021級新生教育,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印發了《關于組織開展2021年北京高校新生引航工程的通知》,就加強新生黨史學習教育,深化理想信念教育、價值觀念引領、學習生活幫扶、文明安全教育“四位一體”新生教育模式等12項內容作了具體部署。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新生教育并未得到高度重視,缺乏有針對性的設計,教育內容常常大而化之,教育活動趨于同質化、流程化、形式化,新生的參與積極性不高,沒有真正發揮應有的作用。新生教育缺乏系統設計,帶來的直接結果就是新生入校之后,很快面對繁忙的學業,在忙亂中被動自我調整。個別大學生因為規劃意識不強、調整能力不足,變得難以適應,轉而陷入消極逃避的狀態,辜負了寶貴的大學時光。
客觀來看,我國高中和大學在教育管理與教學方式上差別比較大,適應大學生活的確是一個相對長期的過程,如需要慢慢了解大學場館、選課上課、社團活動等情況,同時也需要提高人際交往、自我管理能力,以及打開視野與格局,及早明確學習目標。在這方面,國外一些高校做得相對成體系,如哈佛大學拿出一個月時間教新生“如何上大學”,設計了完整的新生適應性訓練課程體系,內容包括如何聽課、如何提問、如何參與教學實踐和社會實踐、如何管理時間、如何進行團隊合作等。
新生教育是讓新生盡快適應大學生活,也是高校思政教育的起點,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不僅有助于大學生順利開啟新的生活方式,也起到明確方向、洗禮身心的作用。對于高校而言,要認識到新生教育不只是讓新生了解校規校紀,了解學校的歷史文化、師資組成和教學特點,還是幫助學生度過有價值有收獲的大學生活的重要開端。高校有必要基于大數據進行調研,了解大學新生最需要哪些幫助、最渴望怎樣的教育形式,設計滿足學生發展需要的教育活動。同時,也要關注學生實際需求和時代風向,將新生教育課程化,全面納入思政課程體系,與黨史學習教育相結合,使他們不僅找到求學的門道,也獲得求學的動力。客觀來看,北京高校新生引航工程就是非常及時、非常有意義的做法。該工程組織新生到紅色博物館、基地等學習實踐,開展“我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班會、“青春與價值對話”系列活動等,有助于新生明確個人與國家、當下與未來、求學與就業的關系,及早埋下刻苦求學、砥礪奮進、報效祖國的種子。
各地高校可以結合本地本校實際,開拓創新新生教育工作思路和實踐方法,為其注入鮮活的思政教育內容,在特色活動中提升大學生的“精神高度”,激勵他們厚植“強國有我”的家國情懷、練就“強國有我”的過硬本領、勇擔“強國有我”的歷史使命,書寫“強國一代”的精彩時代華章。而為了達到理想的教育效果,還要注重發揮榜樣的力量,如北京高校新生引航工程就邀請香山革命紀念館宣教員孟超、中國自由式滑雪首位世界冠軍郭丹丹等8位宣講人講述自己的親身經歷和奮斗故事,給大學生不小的心靈震撼。各地高校也完全可以借助當地的勞動模范或精神楷模等,抑或將紅色教育融入新生教育之中,將理論與實踐、課堂與基地、講授與體驗相融合,讓大學生親身體驗建黨精神的精髓。
科學系統設計新生教育,背后是注重對大學生的價值觀念引領,教育引導學生樹立高遠志向,歷練敢于擔當、不懈奮斗的精神,具有勇于奮斗的狀態、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做到剛健有為、自強不息,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國家發展進步、人民偉大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做好了新生教育,更多的大學生無疑會擁有精彩的未來,并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更多智慧和力量。
(作者系渤海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