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回放
自開學以來,不少媒體報道指出許多高校積極總結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成果與經驗,力求以全員化社會實踐引導廣大青年學生用實際行動了解社會、歷練自我,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國家發展進步、人民偉大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努力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主持人語
從中國實踐中來,到中國實踐中去,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這不僅是社會科學理論界的任務,也是高等教育的使命。做好大學生社會實踐,既需要頂層設計有效發揮指揮棒的作用,也需要各高校積極發揚主動性,更需要莘莘學子的自覺投入。在達成共識的前提下,構建高校和社會互利共贏的基礎架構是關鍵。所以,大學生社會實踐其實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調動全方位的力量才能做好。華東師范大學傳播學院三位研究生從實踐意義、高校角色和社會支持三個層面展開,體現了可貴的探索與思考,且評論本身也是對我們一直努力推動的實踐教學的檢閱。
近年來,各大高校開展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社會實踐活動,并收獲了一定成效。但不可否認,當前部分高校的社會實踐活動仍停留在參觀走訪、志愿服務等表層形式。走馬觀花式的社會實踐并不鮮見,追根溯源還是認知層面上的問題——未能真正明確社會實踐的意義。因此,切實開展好社會實踐,必須正視社會實踐在大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性。
社會實踐停留表層的原因,首先是高校重視不足。社會實踐對學生創新能力與專業技能的歷練作用常常被低估,部分高校甚至未將其納入正規的專業教學計劃,校方投入于社會實踐教學的資源遠低于其他專業教學,與學生專業緊密結合的實踐項目也十分有限。這既有悖于國家提倡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的初衷,也在相當程度上打擊了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積極性。另一方面,部分學生對社會實踐認識不夠,將其視為學校派發的一項任務而非鍛煉自身實踐能力的機會,在選擇社會實踐項目時“拈輕怕重”,這也使得社會實踐作用有限。
社會發展日新月異,唯有融入社會,在實踐中方能全面掌握社會前沿動態,而社會實踐就是大學生近距離接觸真實社會、直接感受生活的最佳機會。對于高校學生來說,將學得的知識運用于實際生活,是成長的必經之路。參加與自身專業緊密結合的社會實踐,是一個難得的積累經驗過程,既能在實踐中完成專業理論知識的轉化,提升實操能力,又可以以最小的成本試錯。而更好發揮社會實踐的育人作用,本質上是一個系統性的問題,不僅需要高校、學生加以重視,也需要社會各界的支持。
(華東師范大學傳播學院2020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