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回放
自開學以來,不少媒體報道指出許多高校積極總結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成果與經驗,力求以全員化社會實踐引導廣大青年學生用實際行動了解社會、歷練自我,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國家發展進步、人民偉大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努力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主持人語
從中國實踐中來,到中國實踐中去,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這不僅是社會科學理論界的任務,也是高等教育的使命。做好大學生社會實踐,既需要頂層設計有效發揮指揮棒的作用,也需要各高校積極發揚主動性,更需要莘莘學子的自覺投入。在達成共識的前提下,構建高校和社會互利共贏的基礎架構是關鍵。所以,大學生社會實踐其實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調動全方位的力量才能做好。華東師范大學傳播學院三位研究生從實踐意義、高校角色和社會支持三個層面展開,體現了可貴的探索與思考,且評論本身也是對我們一直努力推動的實踐教學的檢閱。
社會實踐一直是大學生成長的一門必修課。日常的課堂學習讓大學生有了豐厚的知識儲備,但知識的運用卻成為難題,社會上甚至流傳出“知識無用”的錯誤言論。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究其原因多是成長中實踐的缺失,沒有專業實踐,自然不懂如何踐行。這就向高校傳遞了一個明確的信號:人才培養過程中,社會實踐環節必不可少。
豐富的社會實踐活動能夠彌補課堂知識的不足,幫助大學生在實踐中探尋專業意義和自我價值,成為更加優秀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在社會實踐中,大學生可以把自己的理論知識融入其中,發揮專業優勢,不斷完善、拓展自身的知識儲備。在社會實踐中,大學生也能接觸到不同的人和事,了解不同地方的風土人情,對國家和社會有一個更加直觀的認識和感悟。實際上,課堂知識和社會實踐在一定程度上是互補的關系。
作為培育人才的搖籃,高校不僅要教授專業理論知識,還應積極培養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在實踐中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常言道,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古往今來,許多人物的成功不僅僅是依靠前人的理論,更多的是在原有理論基礎上的實踐與創造。高校應善于為學生搭建社會實踐的橋梁,一方面應著眼于地區特色,結合學院特色,充分發揮區校聯動優勢,因地制宜地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另一方面,社會實踐活動要發揮大學生專業所長。知識傳授需要因材施教,社會實踐同樣需要因材施教。社會實踐充分結合學生專業優勢,有助于大學生更好地運用、完善知識,從而在原有的基礎上獲得提升。
社會實踐就像大學生進入社會時的“臨門一腳”,讓大學生不至于“亂了腳步”,也讓他們從容面對未知的挑戰??傊?,社會實踐是每個大學生的必修課,高校應創新社會實踐形式,善于開辟社會實踐新道路。
(華東師范大學傳播學院2020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