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三千,不如論文一篇。”
曾經,人們用這句話形容高校教師評職稱的境況。只專注于教學的教師,如果沒有論文專著,在職稱評定上就毫無優勢。
如今,這一現象在逐步扭轉。南京林業大學的蔣華松等一批在講臺上大放異彩的高校教師,雖沒有一篇論文,依然獲評教授。“新的評定導向,為我們一線教師站穩講臺解除了后顧之憂。”蔣華松欣喜地說。
蔣華松的欣喜,來源于5年來相關政策的整體推進。
“5年來,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會同有關部門齊心協力、攻堅克難,改革重點任務全部完成,基本形成了設置合理、評價科學、管理規范、運轉協調、服務全面的職稱制度。”人社部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27個職稱系列改革意見全部出臺
9月3日,人社部公布消息,《關于深化實驗技術人才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于近日印發,學校和科研機構的實驗技術人才今后評職稱將不作論文、專利數量的硬性要求。
在職稱系列改革的歷程中,這是一個標志性事件——至此,《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教育部關于深化中等職業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教育部關于深化高等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等27個職稱系列的改革指導意見全部出臺,我國職稱制度改革重點任務已完成。
“這是現行職稱制度實施30多年來首次進行的全面系統改革,涉及8000萬專業技術人才切身利益。”人社部相關負責人介紹。
我國有近1800萬名教師,每年還有數百萬高校畢業生就業,他們是職稱制度改革的重要受益群體。回顧本次改革,干貨滿滿,廣大師生收到了豐厚的“政策大禮包”。
整合中學教師和小學教師職稱系列,建立統一的中小學教師職稱系列;將發展態勢好、從業規模大的新興職業納入職稱評價范圍,新增藝術創意設計、動漫游戲、運動防護師、快遞工程等13個評審專業;加強與專業學位制度、繼續教育制度等人才培養制度的有效銜接,獲得專業學位或通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高校畢業生,在參加職業資格考試或職稱評審時可免試科目、直接認定,引導人才培養標準向職業標準靠攏……
“相關改革聚焦高校教師職稱評審中的難點痛點問題,靶向發力、精準施策,對進一步完善教師評價機制,激勵廣大高校教師永葆立德樹人初心使命,全面推進新時代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北京體育大學黨委書記、校長曹衛東說。
不再“一把尺子量到底”
標準是人才發展的風向標,評價一個人才,就是樹立一個標桿。
“完善評價標準,科學客觀公正評價專業技術人才”,本次職稱改革回應社會關切,對多年沉疴開出猛藥,堅持“破四唯”和“立新標”并舉,從“重數量”向“重質量”轉變,著重解決評價標準簡單量化、“一刀切”等問題,充分發揮人才評價的“指揮棒”作用。
“堅持把品德放在首位,不唯學歷看能力,不數年頭論業績,改變片面將論文、專利、資金數量作為人才評價標準的做法。”人社部相關負責人說。
改革之后,人才不再“一把尺子量到底”。以高校為例,將教師分為教學科研并重型、教學為主型、科研為主型、創新創業型等多種類型,開通相應的單獨分類評審、分類晉升通道,其中教學為主型對論文不作硬性要求。越來越多的“蔣華松”,開始得到職稱評定的肯定。
而在哈爾濱工業大學,岳洪浩則憑借自己的“貢獻力”獲得破格晉升機會,獲評機電學院教授。
從嫦娥五號月面采樣到“祝融號”火星車,岳洪浩都是鄧宗全院士科研團隊的主要成員。他從2009年起參與嫦娥五號工程,負責月面鉆取采樣裝置取芯封口關鍵技術攻關,歷時11年,其研究成果得以成功應用。
如果按舊有標準,岳洪浩短時間內少有科研成果產出,獲評教授肯定無望。“為鼓勵科研人員圍繞關鍵核心技術特別是‘卡脖子’問題開展基礎研究,對研發周期長、技術難度大、創新性強的重大科研項目,按個人在項目中的貢獻價值進行評價,讓這類科研人員在待遇和個人發展上不吃虧。”人社部相關負責人說。
“誰用人、誰評價”
想用的人評不上,評上的人用不了,這一職稱評價難題,曾讓用人單位和人才備受困擾。
本次改革實施以來,各地將下放職稱評審權作為落實“放管服”改革的重要舉措,職稱評審權下放的廣度和深度進一步拓展,高校、醫院、科研單位、產業園區、大型企業等人才智力密集、具備專業條件的單位,都可以申請實行職稱自主評審。
人社部相關負責人介紹:“改革堅持‘誰用人、誰評價’,加大力度向用人主體下放職稱評審權限。目前,高校教師職稱評審權已全部下放至各類高校。”
“下放評審權,讓我們在職稱評審中擁有更大自主權,促進了學校教師隊伍建設。”武漢市江漢大學人事處處長趙靜介紹,2018年以來,江漢大學開始擁有自主評審權,為學校擴充高水平教師隊伍提供了有力支撐。
截至2020年底,江漢大學副高級以上職稱教師接近700人,占比達到50%。趙靜說:“近年來,江漢大學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不僅獲批了博士點,人才隊伍的積極性、創造性也不斷激發,這些都離不開職稱改革為學校創造的條件。”
權限下放帶來便利,也帶來外界的擔憂。對此,人社部出臺《職稱評審管理暫行規定》,加強職稱評審源頭治理,對弄虛作假和學術不端實行“零容忍”,實施領導干部插手職稱評審記錄報告制度,防止利用職務之便謀取非法利益。
“本輪改革著力破除‘四唯’傾向,減少人才成長羈絆,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更加注重業績水平和實際貢獻,德才兼備的人才得以在更加重要的崗位上發揮作用,初步形成了各類人才競相成長、各展其能的生動局面。”人社部相關負責人表示。
(記者 高毅哲 武文君)